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焦點新聞
焦點新聞
“不打贏扶貧攻堅戰,決不收兵” 
——貧困縣裡來了社會組織
發布時間:2019-12-04 08:52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李曉霞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12-04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將文旅扶貧工作提升到事關全局的戰略高度來推進,通過開展文藝扶貧深入基層,助力貧困地區發展文化產業,推進鄉村旅游提質升級,進而以更實的作風、更硬的舉措、更優的模式攻堅克難,切實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務實舉措,取得了切實成效。

  潮水般涌動的文旅扶貧隊伍中,有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他們動員、組織社會力量,聯系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等社會幫扶資源,成為構建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的重要組成。他們便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業務主管的眾多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業單位及涉外社會組織。

  眼下,這些社會組織的成員正和扶貧干部一道扎根於基層,在“貧中之貧、難中之難”的戰場上揮洒著汗水。

  老兵走上新戰場

  廣西巴馬瑤族自治縣因“長壽鄉”聞名全國,它同時也是我國585個國家級貧困縣之一。在一篇日記裡,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黨支部書記楊麗麗記錄下她對巴馬的第一印象:“那層層疊疊、高聳入雲的大山,真是又美麗又壯觀……人們常提到的長壽之鄉巴馬的水很養人,可是在最貧困的巴馬山村,有的地方卻沒有水,就是打井也打不出水,隻能靠雨水過日子,老百姓用水缸裝滿雨水,儲備為每天的生活用水……”

  楊麗麗做事雷厲風行。2019年8月,13多噸捐贈物資一次性從河南發往巴馬,這是1萬套國學書籍。

  面對扶貧戰場,楊麗麗坦言“排兵布陣”很關鍵。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在她的帶領下,結合自身所長,根據扶貧地區實際情況,發動會員和理事單位及傳統文化愛好者,支援扶貧一線。他們堅持產業扶貧,幫助貧困地群眾種植桃樹5000棵,果實成熟時寄給全國各地的認領者,這一創新被稱為“定制農業”﹔堅持教育扶貧,創建教育示范基地,募集各類善款逾百萬元,讓15個地區的86所學校受益,累計捐贈傳統文化主題書籍超8萬冊,總計捐資捐物超過500萬元﹔堅持文藝扶貧,組建脫貧攻堅戰地文藝宣傳隊深入巴馬。楊麗麗還譜寫了《脫貧攻堅戰之歌》,“戰士們”唱著這首歌,誓為巴馬“拔窮根”。

  “物質幫扶的同時,我們更注重思想觀念、發展意識上的幫扶,鼓起貧困人口主動戰勝貧困的志氣,激發起他們擺脫貧困、邁向新生活的內在動力。”楊麗麗感慨,“要找准導致貧困的更深層原因,通過勞動者素質培養、職業技能培訓、經營意識再造等方式,提升貧困人口的生產技能和競爭能力。”

  如今,巴馬老百姓的生活正在發生變化。楊麗麗在所屬的黨支部中再次發出號召:“不打贏扶貧攻堅戰,決不收兵!”

  種下善的種子

  “當時雪下得太大、積雪又太厚,根本雇不到司機運送我們的物資。把我們急壞了!我們一咬牙,決定自己開車進甘南。”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秘書長張靜之回憶起實施“甘南特困學生冬衣援助計劃”時的那份焦急直白地“寫”在臉上,“那些冬衣,他們迫切需要。”

  甘肅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國家級貧困地區。2019年1月,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開展“甘南特困學生冬衣援助計劃”,對當地8個縣市小學的近200個中小教學點4000余名貧困幼兒展開定點資助,耗資近40萬元。“海拔3000多米,由於居住分散,當地教學點也分散,導致無法實行集體供暖,且當地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孩子們的冬衣費用成了行政部門的大負擔。”張靜之說,為了孩子們的學習和成長,讓他們在寒冷冬天感受到溫暖、更好樹立對社會的信心,我們要在他們心中種下善的種子。

  全勝村志在大獲全勝

  窗外寒風凜冽,室內卻是絲弦悠揚、一派暖意。位於大興安嶺南麓的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白天最高氣溫也不過零下3度,在距離旗政府所在地林東鎮20公裡的全勝村黨員活動室中,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的專家們,正在向村裡的民間藝人傳授舞台表演技藝……

  2017年春,中國京劇程派藝術研究會會長武桐羽一行到全勝村開展扶貧調研時發現,這個村獨具特色的曲藝項目大口落子是靠著幾代藝人口口相授傳承下來的,沒有演出劇本和標准曲譜,也沒得到過專業指導,演出效果全憑演員的個人能力和臨場發揮。不改變這種狀況,傳承近百年的大口落子就有失傳的可能。“戲曲藝術機構有責任提供專業支持,幫助他們提高表演能力,豐富演出劇目,讓大口落子在不斷創新中傳承發展,成為涵養當地群眾道德情懷的精神園地。”武桐羽說。

  今年10月11日,武桐羽一行5人驅車800多公裡再次來到全勝村,不僅駐村指導,還向村業余劇團贈送了舞台服裝、樂器和劇本。他們還帶來了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北京更讀書社和光華基金會向全勝村捐贈的價值30萬元的家用淨水機,並向巴林左旗圖書館捐贈了價值3萬元的圖書。

  哈拉哈達鎮黨委和政府把扶持大口落子作為重要文化基礎工程,每年擠出一定經費為劇團置辦演出服裝和道具,幫助他們聯系演出。值得一提的是,他們還多方籌措資金,為村民建起了一座佔地近千平方米的劇場。“我們正在准備迎接自治區組織的脫貧驗收工作。”哈拉哈達鎮黨委書記王艷波一直在教學現場為培訓“站台”,“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了,更需要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文化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內生動力。鎮黨委、政府將繼續以扶植大口落子帶動全鎮文化事業發展,把這裡建成富裕宜居、文明怡情的家園。”

  旅游為脫貧持續賦能

  文化和旅游部業務主管的眾多社會團體、基金會、民辦非企以及涉外社會組織,從幫助貧困人口解決最直接、最現實、最緊迫的問題入手,促進社會幫扶資源進一步向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匯聚,在承擔公共服務、提供智力支持、實施幫扶項目、協助科學決策等方面主動作為,在打贏脫貧攻堅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世界旅游聯盟就是其中之一。

  “消除貧困從來就是人類社會的一件大事,全球性減貧事業仍不容放鬆,2015年通過的《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首要目標就是‘在世界各地消除一切形式的貧窮’。”世界旅游聯盟秘書處支部書記劉士軍認為,隨著旅游業快速發展,旅游在貧困鄉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中正在由輔助角色轉換為關鍵推動力量。“我們的意義正是聚集全球會員力量以及世界范圍內的合作者,以旅游業為抓手,為全球減貧事業不斷探索,持續賦能。”他說。

  2018年9月,世界旅游聯盟召開第一屆“湘湖對話”,眾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組織、旅游協會、企業、專家學者共聚杭州,充分詮釋會議的主題“減貧與發展,世界旅游業的共同願景”。會上,世界旅游聯盟聯合世界銀行、中國國際扶貧中心發布《世界旅游聯盟旅游減貧案例2018》,以全球多個旅游減貧優秀案例展示旅游減貧的效果、重點環節和有效模式。

  “從全球視域看中國的脫貧攻堅,看得更細、更准、更遠。”劉士軍認為,中國的脫貧實踐為世界減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近兩年,聯盟在旅游減貧研究、經驗總結與國際間分享、減貧案例宣傳、旅游減貧項目對接、旅游減貧與可持續發展、減貧中的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實踐。

  “參與脫貧攻堅,既是社會組織的重要責任,又是社會組織服務國家、服務社會、服務群眾、服務行業的重要體現,更是社會組織發展壯大的重要舞台和現實途徑。”劉士軍強調。(薛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