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政策解讀
政策解讀
書寫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新篇章
發布時間:2018-12-25 14:17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易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8-12-25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勝利召開之際,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出台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的出台標志著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將走上可持續健康發展之路,是我國非遺保護事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改革開放40年來,在非遺保護領域,在維護文化多樣性方面,中國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向世界貢獻了中國經驗和中國智慧,其中影響較為深遠的是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

    眾所周知,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是以人為核心、以生活為載體的,與當地的社會人文、自然等生態環境密切相關,失去了特定的環境,非遺便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壤和空間。隨著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非遺的生存空間正不斷受到擠壓,有的非遺項目甚至面臨消亡的危險。為此,我國適時啟動了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對非遺實施區域性整體保護。

    文化和旅游部依據“少而精”的原則,合理布局,自2007年以來先後批准設立了閩南文化、徽州文化、熱貢文化、羌族文化等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涉及福建、安徽等17個省(區、市)。參照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理念和做法,全國19個省(區、市)也設立了范圍有大有小、特色鮮明的146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在這些保護區內,居住著漢族、藏族、撒拉族、回族、土家族等20多個民族,這裡是非遺資源宏富之地,也是具有鮮明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地方。

    在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以下簡稱“生態區”)建設過程中,各地積極創新,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經驗,使包括非遺在內的傳統文化得到保護、傳承與發展。但在這個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比如,有的生態區建設隻依賴中央財政,地方支持不足﹔一些生態區的建設特色不夠鮮明,等等。因此,出台相關的管理辦法用於指導、規范今後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辦法》在建設原則、申報與設立、建設與管理等方面都做了細致規定。

    《辦法》進一步昭示了生態區建設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在生態區建設過程中,要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貫徹新發展理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辦法》為全面推進生態區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辦法》明確要求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機構負責統籌、指導、協調、推進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工作。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應納入本省(區、市)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要與相關的生態保護、環境治理、土地利用、旅游發展、文化產業等專門性規劃和國家公園、國家文化公園、自然保護區等專項規劃相銜接。這些規定和要求為實現生態區的可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前行的路徑。

    《辦法》堅持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生態區建設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辦法》規定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編制工作應廣泛聽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和當地民眾意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機構應當將年度重點工作清單和自評報告廣泛征求區域內民眾的意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管理機構應當尊重當地居民的意願,保護當地居民權益,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保持重點區域和重要場所的歷史風貌。《辦法》始終把當地居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並積極調動各社區、各群體和個人的力量參與到生態區的建設工作中來。

    《辦法》與國家重大民生工程相聯接。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在21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內,一些居民還沒脫貧,如何通過振興傳統工藝、發展文化旅游,帶動當地居民致富,《辦法》也做了一些規定。要求各生態區組織開展區域內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參加傳統工藝相關技能培訓,帶動就業,精准助力區域內貧困群眾脫貧增收﹔要求依托區域內獨具特色的文化生態資源,開展文化觀光游等多種形式的旅游活動,助力鄉村振興。

    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滿懷堅定的文化自信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新局面。相信《辦法》的出台將書寫我國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新篇章,有效增強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