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中央民族樂團
中央民族樂團
探索民族音樂在新時代的創新之路
發布時間:2023-03-23 10:24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23-03-23
  民樂創意曲目《齊天樂》中,重現敦煌壁畫,伎樂天以“反彈琵琶”的經典舞姿亮相,並通過多媒體的演繹,在聲音和視覺上實現了古今碰撞,將傳統文化更加鮮活地表達出來﹔與抖音的首次“連麥”,聚集1544萬線上觀眾,讓國樂浪潮席卷抖音……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傳統文化,甚至將“國潮”作為表達積極生活態度的全新方式,中央民族樂團也開始對民樂不斷擴容。
  “民族音樂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隻有經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才能得到傳承、延續生命、永葆活力。”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趙聰表示,在當下這樣一個新時代,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如何借助新興力量推進中國傳統音樂向前發展,是每一個民樂工作者必須回應的時代命題。
  跳出桎梏 收獲熱情
  有文化自覺和現代意識,同時又對傳承民族文化擔當歷史責任,中央民族樂團在民樂的創新和推廣上始終不停歇。近年來,中央民族樂團推出的女子室內樂組合“儷人行”與男子室內樂組合“青衫渡”兩個年輕化團體,就是樂團推動民族音樂小型化、多樣化、創新性發展的成果。
  從《寶藏國樂》室內樂音樂會到《國樂雲韶系列》《儷人青衫踏歌行》中央民族樂團室內樂音樂會,他們的每一次出場,都彰顯出傳承和創新的力量。
  《雨打芭蕉》《流水》等經典曲目屬於繼承傳統、致敬經典﹔《梅邊似夢》《桃花源》等“技術流”作品用音樂渲染意境﹔為“青衫渡”量身打造、全新創作的《滿江紅》,更是通過現代作曲和演奏手法,極具感染力地將岳飛的形象、古曲的旋律、古詞的意境展示出來。“在創作中,我將自己代入岳飛這一角色,去感受他的家國情懷,通過各個渠道尋找讓打擊樂更有畫面感的表現方式。同時,我還在音樂架構中運用了流行、搖滾的元素,以及戲曲的節奏和風格。”《滿江紅》的作曲、中央民族樂團“90後”駐團作曲家趙澤明說,“青衫渡”是一支既具備技術水平又不失朝氣和鋒芒的組合,把作品交付到他們手裡時,總是有更多發揮的可能。
  “作品和技能的支撐、漢服和長衫的賦能,給予這兩個組合一定的辨識度。同時,我們也越來越感覺到,當民樂跳出陳規的桎梏,年輕觀眾也給予我們及時而熱情的回應。”中央民族樂團副首席、青年胡琴演奏家李超表示,“未來,我們要不斷注入新鮮血液,推出與時代相結合的作品,讓民樂走進更多人的內心。”
  “民樂更多是細膩、內斂、有韻味的表達,小型的室內樂可以更加充分地展現這些特質。”趙聰說。
  結合科技 拓展可能
  科學技術給傳統文化帶來全新的機遇和挑戰,數字經濟也給傳統文化帶來深刻的反思和變革。
  近年來,中央民族樂團以傳統民樂為突破口,開拓進入元宇宙賽道。為推廣三星堆文化,趙聰創作出《三星堆﹒神鳥》,這是一部元宇宙概念音樂作品,以數字黑膠“數實融合”的形式發布。“這部作品運用獨特的琵琶音色,結合特殊的電子音效技巧,進行情境化的表達,還運用不同的場景、頻率、速率跨越不同的風格,通過左右聲道的切換營造錯綜復雜的神秘空間氛圍。同時,這種情境化的表達既保證了藝術的虛擬性,也保持了歷史敘述的連貫性,讓觀眾沉浸式地感受國樂的新潮演繹,從而獲得更加立體的數字電音聽覺體驗。”趙聰希望,未來能共同推動中國元宇宙概念發展走向世界前列,“因為不同於要用‘矛盾沖突’來完成藝術表達的西方交響樂,傳統民樂具有天然的親和性,是春風化雨般地傳達傳統文化中‘以和為貴’‘天地人和’的精神,或許處於起步狀態的元宇宙音樂能夠為民樂發展帶來巨大的可拓展空間和彎道超車的機會。”
  趙聰介紹,中央民族樂團還通過微信、微博、抖音、快手、B站等新媒體平台搭建官宣網絡,打破專業壁壘,吸引更多年輕觀眾“打卡”民樂。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關鍵時間節點,樂團結合新創劇目《唱支心歌給黨聽》,在快手發起“了不起的國樂”話題活動,幾天之內有4000多部作品報名參與,實現了近2.8億次的有效傳播﹔2022年春節期間,樂團與芝加哥交響樂團雲合奏的《春節序曲》在芝加哥旅游局官網發布,獲得了高達500萬的播放量﹔2022年7月,樂團與抖音直播聯合發起“樂上花火,國樂大會”,僅一次以國樂為主題的推廣活動就獲得了超出1.5億的觀看量。
  “我們逐步意識到,網絡的點擊量、播放量不僅僅是單純的數字,數字背後是實實在在的民心。”趙聰說,因此,樂團又繼續聯合抖音開展“山河國樂”公益星期二直播活動。在每周二,百位入駐抖音的藝術家關閉打賞功能,以演奏、演唱、授課等形式為網友提供聆賞和學習的窗口,通過鏈接“大山裡的音樂課堂”等公益項目,為山區孩子捐建音樂教室、提供音樂服務。
  “數字媒介提升了民樂的傳播力、影響力,數字技術展現了科學與民樂的融合之美。”作為中央民族樂團的演員和中國“時尚新民樂先鋒”,馮曉泉和曾格格從樂器、作曲等方面探索民樂的創新,在數字化為民樂傳播賦能的今天,他們提出,正確的引導尤其重要。
  傳承創新 擁抱時代
  “傳承與創新,一直烙印於民族器樂的藝術基因裡,也貫穿在中央民族樂團的發展歷程中。” 趙聰說,他們希望通過藝術表現手法的創新,再現那些伴隨人們成長、滋養人們心靈的民族音樂,從而反映整個中華民族在民族團結、繁榮發展中的人文風貌和精神追求。
  由中央民族樂團老團長劉文金作曲的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是樂團的“鎮團之寶”。在首演40周年的音樂會現場,中央民族樂團經過重新編排,再次將全曲4個樂章以經典的協奏形式搬上舞台。中央民族樂團副團長、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的演奏者唐峰說:“希望我們能以民樂的形式回溯長城歷史文化、闡釋長城精神內涵、展現長城當代價值,更希望通過我們新的闡釋和精益求精的演繹,將當代人對長城精神的理解注入其中。”
  “當傳統樂器奏出悠長綿延的樂章,發出古老神秘的回響,這種由內而外的自信心與認同感,對每一個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趙聰表示,中央民族樂團在不斷從數千年的民族音樂歷史中汲取養分、傳承經典的同時,也要以開放的態度擁抱時代潮流之變,致力於用中國民族音樂講好中國故事、闡釋時代精神。
  今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元宵晚會的開場節目《齊天樂》實現“現象級”傳播。節目中,航天員王亞平用古箏奏響《茉莉花》,演奏家們“復刻”的諸葛亮、阮咸、伎樂天、韓湘子等人物跨越時空而來,器樂和鳴、古今輝映。“《齊天樂》雖是創意節目,但始終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趙聰說。
  趙聰談到,拓展民樂的創新表達、推動民樂的高速發展,不僅在於形式,更在於作品和傳播。“民樂想要抓住當代年輕觀眾甚至外國觀眾的心,一定要有時代性。”趙聰表示,未來,中央民族樂團將為演奏家們量身打造更多屬於這個時代的作品,還要開辟一條中國式現代化的國際傳播之路,即打造具有影響力的大型國際音樂節,實現交流互鑒。(張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