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2年聚焦全国两会(文化和旅游)专题_131 > 代表话文旅
代表话文旅
文旅小康问答录
发布时间:2022-03-06 15:22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李晓霞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2-03-06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聚焦于文化和旅游工作如何更好满足基层新需要、人民群众新期待相关话题的“文旅小康问答录”专栏,为文化和旅游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创新工作局面、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针对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土民俗文化开发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对基层心声给出了回应。

  基层心声

  专业人才匮乏制约村(社区)公共文化建设

  山东省淄博市房镇镇积家村党支部委员  袁  涛

  房镇镇积家村地处山东淄博新区黄金地段,是一个经过旧村改造后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没有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文体活动室等阵地设施,同时建有文艺宣传志愿服务等8支志愿服务队伍。通过“党建+”“文体+”等方面创新驱动,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还曾获评山东省级文明村、山东省书香之村等。

  但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我们尚面临资金投入少、功能室不健全的问题,更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村专业文化活动带头人欠缺以及青年文化活动队伍薄弱的问题。尤其是在新的城镇化进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物质诱惑,如何发挥文化的凝心聚力作用,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思考题。近年来,通过镇文化站的帮带,我们发掘了一些富有本地特色的活动项目,如成立腰鼓、太极等村级文化团队,在文化养老、志愿服务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下一步,还要努力补齐专业人才不足、青年文艺队伍不活的短板,这要锚定更高标准,拓展更广平台,吸纳更优秀的活动内容与组织形式。如何进一步创新作为,还想听听代表、委员们的建议。

  代表回应

  搭建平台,让乡村文艺人才唱主角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  刘晓静

  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如“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等。在广大乡村有许多文化“多面手”,需要搭建平台、创造机会、给予激励,让他们绽放光彩。因此,鼓励老百姓发挥主动性,是盘活乡村文化的重要抓手,也是培育、推出乡土文艺人才的一条良性发展之路。

  与此同时,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培植乡村文艺队伍和人才又不能单凭一己之力,需要拓展平台、学习交流,多方共同谋划。一直以来,山东坚持顶层设计引领,采取“采、送、种”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建立了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联动及文艺志愿、文艺采风、文艺培训、文艺人才培养、文艺创作“五位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新模式。山东省音协等也积极作为,通过“蒲公英”培训计划等文艺培训品牌,助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基层文艺大舞台。专业院团、高等院校等都有各自的文艺专家资源,不妨探索建立互助联动机制,加强对基层文艺骨干的培训、对乡村文艺品牌的培育,做好示范带动引领。此外,建议各级政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载体,加强对优秀乡村文化人才的储备、配备,并将乡村文化人才状况、特色文化活动情况等作为文明考核的重要指标,引导加大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

  基层心声

  地域特色文化尚待开掘

  山东临沂兰山区文化和旅游局广播电视科副科长  王守伟

  当前,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公共文化建设投入,持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但随着群众需求越来越多样化、精细化,公共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逐步显现。比如,一些地方虽配齐了农村书屋、文化广场等设施,但并未处理好“建、管、用”的关系;有的乡镇文化站、村(社区)等组织的文化活动场次很多,但局限于合唱、广场舞比赛等种类,同质化现象比较明显。地域特色文化、乡土民俗等没有被充分开掘,致使部分群众对一些常态化文化活动认同度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够。

  近几年,山东临沂兰山区挖掘濒临失传的古老曲牌体剧种弦子戏,成立弦子戏民间剧团,成为活跃城乡的一支优秀团队。这让我们看到,需要继续深挖工艺、美食、音乐等乡土文化元素,通过与时代相结合的方式重获生机,从而丰富乡村文化形态,延展公共服务半径。

  新需求下的公共文化建设需要打破边界、创新发力,而对于一些凝结着历史、文化价值的习俗、手艺等,也需要活化利用,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在此,还请代表、委员们多多关注、呼吁。

  代表回应

  保护阐释,推动乡土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王一君

  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问题,我一直十分关注。通过在基层深入走访、调研,提出了《培土壅根,加大对原生态乡土文化传承保护力度》的建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在乡土。盘活乡土文化中的民间工艺、戏曲舞蹈等,不仅可以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还可以从“根”与“魂”的角度,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偕行的价值内涵。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带来了群众生产生活方式的极大变化。新的生活场景、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冲击了乡土文化生成的固有空间,导致一些习俗、技艺日渐式微。加上年轻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乡村留守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乡土文化传承也面临着人才断层问题。从这些角度来看,加强保护、传承尤为迫切。

  我认为,一是要加大对古建遗存的保护。中国传统建筑内涵、形态在乡村最具有代表性,现阶段的乡村旅游开发等必须强调科学性,不能对古建遗存随意破坏。二是要加大对节庆习俗的保护,对于相关的活动、仪式,要在适当范围内运用适当手段,保护其生成空间,彰显其精神内涵。三是要加大对乡土生产技艺的保护,通过非遗传习活动,保护其本体与系统性环境,在此基础上推动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是要加大对乡土音乐舞蹈的保护,不仅要保存其形态,还要阐发其内涵,从而辨清来龙去脉、坚定文化自信。在此也呼吁各级政府加大政策支持,统筹推进完善考核机制、经费预算机制等,扎实推动乡土文化与时代同频共振,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添彩。(郭人旗 孙丛丛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