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前身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洛阳牡丹花会,2011年洛阳牡丹花会正式升格为由国家文化部与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该节以“牡丹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宗旨,已经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地方知名节会之一。
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花朵硕大,花容端丽,雍容华贵,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称。牡丹的根皮在中药中叫丹皮,是清热化瘀的良药。牡丹原为野生的落叶小灌木,在中国大约有1500年的栽培历史。自唐代以来,牡丹之盛,莫过于洛阳,以“洛阳牡丹甲天下”的美名流传于世。欧阳修曾赋诗句“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来称赞洛阳牡丹。
传说唐后武则天在一个隆冬大雪纷飞的日子饮酒作诗。她乘酒兴醉笔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绽开齐放,惟有牡丹抗旨不开。武则天勃然大怒,遂将牡丹贬至洛阳。刚强不屈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这更激怒了武后,便又下令烧死牡丹。枝干虽被烧焦但到第二年春,牡丹反而开得更盛。靖康年间,金军攻破北宋京城洛阳,牡丹从此衰落。但自从洛阳牡丹享誉之后,各地慕名者纷纷前来求购,使得洛阳牡丹流传全国。
本届牡丹文化节全市共接待游客19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5.1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3%、23.5%。其中,接待入境游客16.35万人次,旅游创汇3963万美元,同比均增长25%;各旅游景区(点)接待游客1689.5万人次,同比增长24.5%。市区旅游星级饭店平均入住率为80%…… 全文>>
第1届(1983年4月15日-4月25日) 本届花会共接待来自7个国家、地区和全国22个省、 市、自治区的游客250万人次。第2届(1984年4月15日-4月25日) 本届花会接待来自28个省、市、自治区以及15个国家和 地区的中外游人300余万。第3届(1985年4月15日-4月25日) 本届花会接待了来自全国各地及16个国家、地区的250万中外游客。花会期间,首次举办了中外经济技术洽谈会,签订协议书和合同书86项。第4届(1986年4月15日-4月25日) 本届花会接待中外游客300万人次。和日本、法国、瑞士等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十几个省、市代表团就引进技术、资金,经济技术合作,补偿贸易,输出技术,承包国外工程等200多个项目进行了洽谈,签订了七十多份合同书、协议书。 牡丹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十大名花评选中一举夺魁。第5届(1987年4月15日-4月25日) 本届花会前来赏花的中外游客达300多万人次,经济贸易成交额达2.5亿元,外汇286万美元。 【详细】
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雍容华贵,端庄富丽而引发人们诸多联想,派生出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牡丹是美的化身,纯洁与爱情的象征。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兼而有之。
(一)国家繁荣昌盛的象征:
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灿烂辉煌。
(二)对富裕生活的期盼与追求:
牡丹花姥紫婿红,富丽堂皇,从气质上给人以富贵之感。
(三)劲骨刚心、不畏权贵的高风亮节:
人们喜爱牡丹,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
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洛阳有4000余年建城史和1529年建都史,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105位帝王在此执掌乾坤。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位于中国中州腹地,是古人认为的“天下之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中国”一词便源自洛阳。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誉为“神都”的城市,是世界“四大圣城”之一。周公在此“制礼作乐”,孔子在此入周问礼,洛阳纸贵、汉魏文章半洛阳、洛阳出才子等成语皆出于此。五都荟洛(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10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荟洛”),举世罕见。
目前,腾飞的洛阳正在打造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市和重要经济增长板块、生态良好的宜居山水城市、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河南省副中心城市。洛阳还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