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砥砺奋进的五年·文化 > 发展成就
发展成就
天津:文化自信担重任 砥砺奋进谱新篇
发布时间:2017-10-20 09: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7-10-20

今年5月举办的天津市第二届市民文化艺术节,以“全民迎全运 文化惠万家”为主题,集中展示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惠民的成果。    

    中共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党组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四个意识”,认真落实中央和天津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强文化自信,各方面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效。5年来,天津市文化发展的亮点频现,成果共享更加普惠,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落实中央部署——

    发挥优势 积极有力

    天津建立完善文化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以整合优势文化资源为重点,以跨区域文化战略合作为抓手,推动京津冀三地文化进一步融合。加强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签订《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等一系列合作协议,成立京津冀演艺联盟、文化产业联盟、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等,先后举办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梦想家”京津冀青年话剧节、京津冀演艺项目交易会等文化活动。

    天津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积极推进文化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一方面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充分发掘“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底蕴。2017年,第二届金砖国家文化部长会议在天津召开。

    天津艺术团先后赴摩尔多瓦、斯里兰卡、尼泊尔、俄罗斯等地交流访问。举办“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武术培训班,举办“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大展”和“丝绸之路 自然大观”主题展等,充分展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人情风物、商贸往来、文化交流。

    公共文化服务——

    夯实基础 普惠均衡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初步形成了稳定增长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覆盖全面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内容丰富的公共文化活动品牌、素质优良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以及运行有效的公共文化制度体系。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态势。

    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设立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考核,对全市240个街镇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指标进行量化评估。“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天津市市民文化艺术节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影响力不断提升。

    天津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和免押金服务。这项工作被纳入天津市委、市政府20项民心工程之一,20个区级图书馆与天津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和免押金,读者真正实现了“一卡在手、全市通读”。截至今年8月,各级公共图书馆更换、新办免押金借阅证152044个。天津图书馆新办读者证量同比增长170%,日均访问读者量超以往一倍。

    文艺创作生产——

    硕果累累 精彩纷呈

    天津市制定实施《天津市舞台艺术创作生产规划(2015—2017年)》《天津市文广局直属艺术院团重点剧(节)目管理办法》,组织成立天津市文广局艺术指导委员会,不断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活力,新创作了一大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民族精神和天津特色的精品力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新创剧(节)目120台,加工提高剧节目189部,涌现出京剧《康熙大帝》《钦差林则徐》,歌剧《党的女儿》,舞剧《泥人的事》,芭蕾舞剧《葛蓓莉娅》,评剧《赵锦棠》《红高粱》,话剧《天下粮田》,交响乐《天津组曲》,儿童剧《成语故事》,河北梆子《赤霄赋》,曲艺《永远跟党走》,杂技剧《唐人街》等一大批新创作的优秀剧节目。其中部分文艺精品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等奖项。

    天津市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京津冀河北梆子优秀剧目巡演、京津冀精品剧目展演等。自2014年起,连续举办4届天津市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被列为天津市20项民心工程项目,实行低票价,共为天津市民奉献了457台1041场精彩演出,惠及观众近60万人次。天津还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系列演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以及迎接党的十九大系列精品展演等演出活动。

    文化遗产保护——

    稳步提升 传承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先后组织实施10余项国家级和20余项市级文物保护维修工程,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圆满完成,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四批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先后公布,编制10余项文物保护规划和保护区规划,全市不可移动文物数量大幅增长。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京津冀签署长城保护框架协议。

    天津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圆满完成。已连续4年对全市博物馆运行情况进行考评。截至今年7月,正式在天津市文广局备案的正常开放博物馆达65家。深入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并逐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天津美术馆等被纳入第二批中小学生“实践课堂”单位。“天博讲堂”“美术讲堂”“科普讲堂”等系列公益讲座已成为博物馆的品牌栏目。

    天津建立市级非遗保护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市级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评审专家库,开展非遗普查及信息采集工作。目前,天津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33项,市级157项,区级67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人,市级221人,区县级679人。全市12个区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命名20个市级非遗保护示范基地,建立了“天津记忆”非遗展示体验基地,天津杨柳青画社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天津还举办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会等一系列活动。

    文化产业发展——

    转型升级 创新创优

    天津市文化产业基本形成山、海、城、乡“四带多点”的空间布局和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和设计等八大门类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体系,连续5年保持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目前,全市文化产业园区35个,其中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8个;国家认定动漫企业11家,其中重点动漫企业3家,9家企业在证券市场挂牌上市。

    天津累计推出7批共423个重点文化产业项目,拉动作用逐步显现。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建成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动漫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国家数字内容贸易服务平台落户天津,开展特色文化产业街镇创建工作。

    天津市文化市场各门类从业人员13349人,创造营业总收入约136.89亿元。文化市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综合执法改革不断深化,文化市场管理“放管服”改革不断推进。“天津文化惠民卡”以及《天津市繁荣演出市场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相继出台,市民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广播影视管理——

    强化导向 联动协同

    天津市广播电视年平均播出250余万小时,停播率为0.2秒/百小时,优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标。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呈现出3个鲜明特点:一是机构数量年度增幅迅猛,二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机构出现了区域聚集、规模化落户的现象,三是民营资本活跃。

    近年来,天津市电影院线数量有序增长,放映场次、观影人次与票房收入均稳步提升。2015年起,“一卡通”票务平台应用,目前已实现全市影院全覆盖。实施电影惠民工程,建成天津市农村数字电影监管平台,全市累计放映电影4.7万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