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2020全国两会 > 代表委员话文旅
代表委员话文旅
全国政协委员李梅:线上以“艺”抗疫 戏曲化危为机
发布时间:2020-05-26 12:05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杨倩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0-05-26

  庚子新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正着手好好过年的三秦大地父老乡亲一时惊愕。而就在大年初三,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梅花奖获得者李梅和惠敏莉、侯红琴等走进陕西广播电视台,对《梁秋燕》《三滴血》《红灯记》等秦腔经典唱段填词新唱,并通过网络和各乡村大喇叭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安定民心、鼓舞斗志。可以说,她们是陕西最早投入疫情抗击的一批文艺工作者。

  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许多文艺单位积极行动,以“艺”抗疫,自觉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作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李梅结合文艺作品线上传播实际,开始思考如何在疫情之“危”中突围并寻求中国戏曲发展之“机”,增强化危为机的能力。她认为,这需要充分发掘新媒体传播的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通过创新戏曲传播方式助力戏曲艺术繁荣发展。

  “我今年提交的提案,就是关于如何更好地借助新媒体推动中国戏曲传播。”李梅表示,大众传媒迅猛发展,互联网备受青睐,广播和电视节目百花齐放,图书音像制品丰富多样,受众文化选择的多样化,让中国戏曲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戏曲传播要积极融入时代变化,主要可通过文化电视节目制作、将戏曲元素植入其他节目内容以及网络媒体等方式开展。

  此次疫情期间,按照疫情防控需要,广大群众居家生活,在几乎人手一部手机的情况下,每个人既是接收者,也是传播者。作为一个擅长现实题材创作、关注时代精神的戏曲院团,早在疫情初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就在李梅的带领下率先发声,组织众多梅花奖得主和知名演员录制了23期“秦声高唱 共克时艰”专题节目,向百姓传递疫情防控知识,为时代英雄鼓与呼。这些节目在学习强国、文旅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台等平台推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也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做法为示范,倡导全国戏曲艺术工作者以多种文艺形式助力疫情防控工作。

  5月15日晚,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演出的“梅花版”陕西戏曲抗疫情景剧《生命的光芒》通过线上直播首次和广大观众见面。据不完全统计,当晚约60万观众观看了直播,这也进一步说明线上传播正成为戏曲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阵地。

  李梅认为,新媒体助力中国戏曲传播还需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长补短,加强新媒体与传统传播途径的结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二是发挥科技优势,增强新媒体传播技术支持。从受众体验的角度来看,中国戏曲与大众传媒、新媒体的融合,从早期的戏曲动漫到各种特效技术的运用,再到新媒体传播中AI技术等沉浸式体验的加入,让受众更加深入地走进戏曲、了解戏曲、主动参与戏曲,进而自觉传承和弘扬戏曲。三是注重引导,主动承担戏曲人的社会责任。专业戏曲团体、单位和戏曲从业者应在新媒体戏曲传播中,充分发挥价值引领、去伪存真的作用,主动承担起提升受众精神文化素养和戏曲艺术审美水平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