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2020全国两会 > 代表委员话文旅
代表委员话文旅
全国政协委员刘月宁:用艺术为决胜全面小康凝聚力量
发布时间:2020-06-02 14:44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杨倩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0-06-02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到2020年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我们党对人民、对历史的郑重承诺”,“我们要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中,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文艺的力量,助力脱贫,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刘月宁就是其中的一员。

  艺术扶贫:

  用润物无声的力量带来精神与物质的富足

  “脱贫离不开党和政府的精准施策,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精准扶贫也需要文艺工作者主动作为。贫困地区艺术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是值得艺术教育工作者深耕的领域。”谈起艺术扶贫这一话题,刘月宁有感触、有思考。

  刘月宁在先前的一些调研中发现,农村地区在实施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存在着没有将艺术教育与精准扶贫有效结合等问题,在很多贫困地区没有形成有效的艺术教育体系和特色做法,而这些对于提升贫困地区群众脱贫斗志和信心、稳定脱贫攻坚成果十分重要。同时,受到贫困地区群众学习文化艺术的观念较为淡薄、相关师资力量薄弱、艺术教育花费偏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贫困地区群众尤其是少年儿童学习文化艺术的兴趣不浓厚。“推出针对农村艺术普及教育的教材十分必要。”刘月宁表示,很多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是有故事的,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对中国音乐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同时她建议,通过政府进行资金支持、艺术教育工作者进行师资支持等措施,切实发挥艺术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真正做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

  “艺术扶贫也许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能够产生润物细无声、向上向善的力量。”刘月宁说,“学习艺术不仅可以鼓励学习者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世界,而且可以让人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并从学习中得到更多启发、激励与引导。”

  艺术教育:

  打破壁垒,成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是当今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民办艺术教育作为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补充,让艺术教育供给方式更加多样,为更多渴望在艺术方面得到发展的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机会,同时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此领域人才的需求。

  针对民办艺术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刘月宁曾在2016年的提案中提出“设立专项基金支持”“设立倾斜鼓励机制”“完善指导与监管机制”三点建议。同时,2016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2017年,国务院印发《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9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在这些制度、政策的支持下,近年来民办艺术教育得以蓬勃发展,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社会对民办艺术教育的认知仍不充分。

  “要改良民办艺术教育的土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希望大家关注民办艺术教育,重视文化艺术,使之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对此,刘月宁在连续多年关注、调研民办艺术教育的基础上,对推动民办艺术教育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加强专项政策倾斜,推动民办艺术教育发展;“破圈”艺术教育壁垒,打通公办、民办艺术教育互通机制;增加生命教育比重,让艺术教育成为生命教育的有效载体。

  艺术交流:

  用音乐促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作为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和孔子音乐学院办公室主任,刘月宁一直在探索中国音乐艺术普及教育与国际传播交流。

  在多年的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实践中,刘月宁深刻体会到,要立足新时代,探索新的中外音乐文化传播模式。因此,她在提案中建议:要找准交流对象、找到中外文化契合点,让更多国际友人认识、认知、理解中国文化;要了解被传播对象的需求,达成一种“对话”状态的双向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走出去”,更能不断“走进去”,更多融入他国的主流教育和文化平台,深层次地展示、分享、交流,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