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2020全国两会 > 代表委员话文旅
代表委员话文旅
全国政协委员吉平:文旅融合助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致富不返贫
发布时间:2020-06-02 14:4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杨倩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0-06-02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大美旅游资源汇聚地,当前,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精准扶贫都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吉平因为工作原因,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有着深入细致的了解。他认为,旅游业与民族地区发展高度契合,可以助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脱贫不返贫。他建议,进一步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为这些地区持续发展助力。

  “实力”与“名气”不匹配

  在吉平看来,滇黔桂的喀斯特地貌、内蒙古的草原、新疆的戈壁、青藏高原的高山峡谷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然而,这些地区的很多景区和旅游目的地在国内知名度并不高,这与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市场运营水平有待提升有很大关系。

  对此,吉平建议,要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快线上线下“旅游+”深度融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线上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消费新模式,推出派发优惠券等“优惠套餐”,延长消费链条,放大消费效能;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推介和宣传,充分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增强宣传效果。

  打破文化内容开发不充分的天花板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不仅资源丰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还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非遗、老字号、传统美食、特色村落等特色资源,为旅游业注入了更加优质、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涵。”吉平强调,在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时,应注重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业发展相结合,发挥少数民族特色村镇自然风光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建筑风格独特的优势,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与特色民居保护、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特色旅游融合发展;要加强文旅资源和企业整合,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生产、生活、习俗等特色村镇文化资源,开发一些民族风俗、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产品。

  此外,吉平还提出,应依托文物资源发展红色旅游、遗产旅游、研学旅游,推动特色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推动文化和旅游联动发展,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打造更多体现边疆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的旅游精品,不断拓展提升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领域和融合层次,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硬件软件都要硬国家和社会力量都应动员

  在吉平看来,公共设施不足、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成为制约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吉平建议,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力度,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旅游发展品位。他说:“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应较好地凸显独特的民族风情,提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打造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少数民族特色村镇旅游品牌。在全力推进民族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旅游在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中的作用,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支持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改善旅游整体环境,通过示范引领,带动全域发展,进一步发挥品牌聚集效应。”

  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除了国家力量的投入,社会力量也不容忽视。“通过涉旅企业建设和发展,带动当地一批群众实现创业、就业,带动景区周边群众开办经营农家乐,线上线下推销土特产品,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分享文旅发展带来的红利。”吉平同时建议,要着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拓展旅游服务功能,在服务好当地居民的同时,创造条件面向游客开展文化服务;依托游客服务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公共设施,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服务,让更多游客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分享独特的地域文化。

  吉平说:“文旅部门要把文旅融合这篇大文章做深、做实、做精彩,要加大行业扶贫力度,充分激发广大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做到扶贫扶智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确保脱贫群众致富不返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