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2021年聚焦全国两会(文化和旅游)专题 > 委员谈文旅
委员谈文旅
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原副院长宋纪蓉: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发布时间:2021-03-08 12:32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编辑:马思伟
信息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2021-03-08
  “文化遗产犹如金山银山,给地区文化传播、旅游业发展、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等都会带来积极影响,但前提一定是先把它们保护好,只有保护好了,才能合理利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原副院长宋纪蓉建议,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宋纪蓉说,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三五”期间,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得到重视,文物事业实现大发展、取得新突破。截至2020年,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项,并列世界第一,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世界自然遗产14项。我国已有42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同时,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数以亿计的文物瑰宝和传统技艺展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和载体。目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计5058处,省级、市级等地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更为庞大。
  2018年以来,宋纪蓉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调研和视察活动,亲身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她举例说,有的地方“重申报、轻管理”和“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突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对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不足,对文化遗产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能释放不充分,文化遗产安全责任意识和安全防护水平亟待提升,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政策举措亟待创新,文化遗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亟待提高,全国文物机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宋纪蓉表示,文化遗产是人类极其珍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实证,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保护的状况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在国家立法层面,仅有《长城保护条例》,1987年第一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敦煌莫高窟、北京故宫等其他5项在国家层面都没有立法保护利用。“我们应该在‘十四五’期间聚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制度建设,健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法律体系。”
  我国是拥有光辉革命历史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国家,保存和遗留了丰富多样的革命文物资源。革命文物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展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是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丰厚滋养。宋纪蓉建议,在“十四五”期间,由国家文物主管部门牵头成立“革命文物保护修复标准制定委员会”,制定各类革命文物的修复标准,真正达到保护修复后不失“原真性”。
  宋纪蓉还建议,加强各类文化遗产的预防性保护措施,在“十四五”期间将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科学保护和数字化保护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和重点项目。
  “只有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文化遗产为载体宣传中华文明、讲述好中国精彩故事,才能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宋纪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