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工作信息
中西文化人论剑交流合作
发布时间:2012-12-10 09: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system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12-10

  中国文化报记者宋佳烜报道:11月30日,由中国文化部、欧盟委员会教文总司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美术馆承办的第三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暨圆桌会议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于芃、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总司文化和媒体事务司代司长夏维尔·图萨为高峰论坛致辞。

  20多位来自中国与欧洲的政府官员、文博机构、影视、传媒以及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相聚于此,通过主旨发言和圆桌会议两部分,以“文化外交与文化合作”为主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探讨。他们不仅从理论角度切入,为文化在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定位,还通过分享各自亲历的研究、合作项目,探讨了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多种可能性。

  定位文化外交

  “文化外交”是本届论坛的热词之一。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不同国家对文化外交持有不同观点。如何看待文化在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持续推动中欧双边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国际文化智库主席罗德·菲舍尔就欧盟文化外交的特点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表示,文化外交是软实力,通过文化价值观和理念说服他人,通过文化外交的方式,组织经济上、政治上的互动讨论,达成共识。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赵可金表示,文化与外交最初是不相融的。今天,商业对文化、政治带来的冲击让文化不得不主动地与其他领域寻求合作,而全球化带来的趋同化最终让我们把文化与外交相结合。

  英国伦敦大学创意与文化企业学院院长杰拉德·里德斯通认为,互联网和社交网络迅猛发展使个体之间的交往更加密切,未来无论文化产业还是文化外交,都会更加强调人文交流。

  北京国际音乐节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余隆认为,无论是文化外交,还是文化合作,双方都应该想办法找到双方相同的价值取向和责任感。中国美术馆副馆长谢小凡认为,自信、包容和开放这三要素加上激情,能让世界进步。德国德累斯顿欧洲艺术中心艺术总监迪耶特·简尼克表示,艺术家是代表国家的最合适的大使,他们不同于外交官,不需要遵循规章制度,他们可以做出多种尝试。

  关注当代中国文化

  圆桌会议上,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管理中心副主任潘晴、“迷笛”音乐节主席张帆、第12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唐克扬等中方发言人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透过他们分享的故事、项目,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中国文化人拥有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思路,展现出了所应拥有的自信和包容。他们大胆创新交流合作方式、拓宽合作领域,融入了更多思辨的想法,开始站在更高、更远的视角审视中华文化,在为中华文化走出去寻找创新路径的同时,更多地探寻“走进去”的方式方法。

  中欧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在体制、政策上也多有相似之处,中方嘉宾发言时无一不强调,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应该对现当代中国文化给予更多关注”,欧方嘉宾也认为,世界希望了解“当前的、现代的中国”。论坛上,最为热门的人物当属“云门舞集”的创始人、台湾著名编舞家林怀民,他被认为在中国传统与当代文化中寻找到了绝佳的契合点。迪耶特·简尼克分享了德累斯顿欧洲艺术中心的“China Moves”、“China舞from Inside”等关于中国现代舞蹈的项目。他表示,这些演出在当地受到了极大欢迎。为了准备相关项目,他曾花费一年半时间在中国调研,他所看到的中国和通过德国媒体了解到的中国大相径庭,足见让世界看到真实的“当下中国”的重要性。

  学会讲故事

  “讲故事”也是嘉宾们关注的话题之一。

  李季说,故宫博物院通过馆际合作,项目、展览和学术课题的交流合作与欧洲国家建立了全方位联系。在交流与合作中,中西双方经常会有不同观点,有时甚至会因为一张海报发生争吵。实际上,交流与合作大都是博弈与妥协的结果。他提出,故宫博物院目前走向世界的展览仍以精品展居多,应该更加注重对文物背后故事的传达。

  对此,潘晴表示赞同,中国国家博物馆装扮一新重新开馆后,借助同国外知名博物馆及文化机构的合作,举办了一系列顶级、优秀的展览,与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动部文物管理与开发司共同推出的“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更是吸引了无数观众,是中欧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一次较为成功的案例。然而,目前的展览多为精品展,叙事性不够的弱点亟待改观。

  部分嘉宾在发言时还指出,不仅要学会讲故事,还需要学会用西方语言讲对方能听懂的故事。

  “务实”成焦点

  “欧盟和中国的文化对话中,我希望少一些空谈,比如一些虚的、概念性的东西,而应多做一些务实的工作,这对我们的文化才有意义。”余隆在主旨发言中说。记者观察到,参加此次论坛的发言嘉宾在讲话时几乎都提到了“务实”一词。嘉宾们以务实为出发点,利用有限的发言时间,分享了中欧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很多成功案例。

  作为欧洲国家政府文化官员代表,法国文化与新闻部遗产总司遗产司司长伊莎贝拉·马莱莎、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文化遗产管理与开发司国际关系处主任罗莎娜·比纳奇,对其所在机构近年来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等方面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分享,马莱莎提及其所在部门与同济大学合作对中国古城、古街的恢复、保护项目引起了在座嘉宾和媒体的关注。

  此外,中外嘉宾在发言中都为中欧文化交流合作建言献策,提出了不少非常具体的意见。尤伦斯北京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居伊·尤伦斯的到场受到很多媒体的关注。他表示,当代中国的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市场和观众群体都非常优秀,但在体制、工作方式等很多方面依然亟待创新与改进。张帆表示,通过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了解文化发展的新面貌和动态,建议增强对外推广中国青年文化的力度。赵可金表示,对外文化交流应该给民间机构更多空间,同时参与交流的人群不应过于集中在精英阶层,要给普通民众更多双向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