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以来,浙江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人均GDP等主要经济指标位于全国前列,其中有相当多地区的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至2003年,浙江省财政总收入为1468.9亿元,较1996年的291.8亿元增加了1177.1亿元,增长了4倍,年均增长速度25.97%;财政总支出为897.1亿元,较1996年的213.7亿元增加了683.4亿元,增长了3倍,年均增长速度22.75%。经济发展的强劲势头,给浙江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带来强有利的财力支持。“九五”以来,财政对文化文物的投入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财政对文化文物的投入总量稳步增长。1996年至2003年八年间,财政对文化文物的投入总额(不含基本建设投资额,下同)累计达38.96亿元,平均每年4.87亿元。其中:2003年财政对文化文物的投入额达8.92亿元,较1996年增加6.99亿元,增长了3.6倍,年均增长速度24.44%,快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1.69个百分点。
二、财政对文化文物的投入额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稳步提高。“九五”以来,财政对文化文物的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皆高于0.9个百分点,最高达1.13个百分点,平均值为1.04个百分点。其中2003年,财政对文化文物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0.99个百分点,较1996年增加了0.09个百分点。
三、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总额显著增加,但比例偏低的现象依然存在。“九五”以来,浙江的农村文化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文化工作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有了明显改善,各项农村文化工作的经济扶持措施相继出台。1996年至2003年八年间,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总额(仅统计到县级及以下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的财政补助收入)累计达9.58亿元,平均每年1.2亿元,占财政对文化文物投入比重24.59%。其中:2003年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为2.16亿元,较1996年增加了1.55亿元,增长了2.5倍,在增长速度上以略低于财政对文化文物投入增长速度4.64个百分点的速度每年递增,占财政对文化文物投入的24.2个百分点,显然相对于农村人口占总人口80.5%的比重,这个比例还是偏低的。
期后,随着浙江经济发展的持续向好,文化大省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步伐的整体迈进,财政对文化文物的投入将继续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农村文化的财政投入将有实质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