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财务司
财务司
“十五”期间河北省文化产业生存和发展环境继续优化
发布时间:2006-04-17 14:17 来源: 编辑:yin
信息来源: 2006-04-17
“十五”期间,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河北省文化产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充分体现了文化业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服务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
一、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一)文化产业已步入多元经济形式发展阶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河北省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的战略目标,引入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概念。截止到2005年底,全省文化系统(本文数据均不含文物系统)文化产业机构总数12076个,从业人员52468人。其中,按照单位性质分类,事业机构总数2665个,企业机构总数9411个;按照登记注册类型分类,国有、集体企业2828个,股份合作、联营企业25个,有限责任、股份有限公司198个,私营企业6306个,其他企业2715个,港澳台商、外商投资企业4个;按照部门分类,文化部门所属机构1752个,从业人员16767人;其他部门机构10324个,从业人员35701人。以上数据说明,“十五”时期,河北省文化产业已步入多元经济形式发展阶段,并稳步和健康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五年间,河北省文化产业的总收入平均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即从2001年的3.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5.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则从3.4亿元增加到7.5亿元,增长120.6%。
从整体来说,河北省的事业型文化产业单位,在提供各项社会文化艺术服务方面,取得不同程度社会效益,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5年除获得7435万元的事业收入外,还有3033万元的经营和其它收入,有效地弥补了文化事业发展中的资金不足。
在企业型文化产业单位中,其经济成份有国有和集体经济,但大多为个体,私营和其他经济,少数的股份合作、联营和有限责任公司,并开始出现了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2005年文化单位统计的文化企业机构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近2.2亿元,占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总额的22.7%。尽管目前文化企业机构规模均属小型企业,经济效益多属微利或负债经营。但随着国有文化单位的股份制改造和文化产业向非公资本的进一步开放,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产业渐成规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将大大提高,逐步形成丰富和活跃的文化市场。
(二)文化事业单位财政补助收入连年增长
文化事业单位的收入主要是靠财政补助收入,“十五”时期,河北省文化事业的财政补助收入的增长一直是高于当年财政总支出的增长速度,即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收入以平均每年22.1%的速度快速增长,使全省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总投入从2000年的1.9亿元,到2005年增加到4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速度高达26.6%,大大超过了全省财政支出的增长比率。从文化事业单位的收入构成看,财政补助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00年的70.4%到2005年增长到80.4%,增加了10个百分点,这说明“十五”期间,政府每年都在努力加大对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且增长速度之快是前所未有。另外,从人均文化事业费这一综合评价指标看,“十五”期初全省的人均文化事业费是2.85元,到2005年已增加到5.9元。各级政府从经费上的支持,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文化产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大有改善
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国家公布了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进一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也为广大民营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消费者有了法律法规的依照。为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到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公共文化机构2569个(含文化站)。其中有上百家是省、市级公共文化机构。这些公共文化机构主要构成单位是:艺术表演团体126个,艺术表演场馆95个,公共图书馆15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75个,博物馆46个,文化站1974个。“十五”期间全省文化事业单位始终坚持“三下乡”服务“三农”成效显著,艺术表演团体送戏、艺术表演场所送影片,他们进社区、工地、矿山服务基层民众深受欢迎。以“三馆一站” (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文化站)为重点的文化事业单位在争创优质为民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服务社会经济、服务人民大众再创佳绩。
“十五”河北文化事业主要发展指标
指标名称           2000年        2005年
每年人均文化事业费          2.85元        5.9元
每万人拥有公益文化机构数      0.4个           0.38个      每万人拥有公益文化设施面积  18.6平方米   19.2平方米
每百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     2.15个        2.25个 
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    0.16册         0.19册 
(注:2005年的人均数据暂以统计局公布的2004年底人口数计算)
  (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上规模上档次
 “十五”时期全省文化部门新增和改扩建近百个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购置等固定资产投资 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固定资产规模迅速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支持了河北省文化事业建设。据统计“十五”期间,全省共有86个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共完成文化设施建设、改造投资额约5亿元,实现新增和改扩建面积40多万平方米,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全省2005年末公共文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原值已增加到8.2亿元,各市通过多种方式增建、改扩建一系列文化场馆,文化设施落后的局面有所改善,特别是以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为主的文化活动中心和文化活动广场的建设,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省级财政也加大了支持基层公益文化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列入2004—2005建设规划的有41个图书馆、文化馆基本完成,有的已成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财政支持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顺利建成了以省级为中心,16个市级分中心和156个基层中心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任务。
(三)产业化进程开始加快,文化产业形成一定规模。
伴随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文化部门直属文化艺术等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部门指导的农村文化工作即文化站至今仍是农村文化生活的中心,而由文化部门监督管理的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文化艺术经纪代理和图书、音像制品出租等新兴文化产业主要是在“十五”时期开始崛起,网吧、图书和音像制品出租、演艺电影、娱乐已成为全省文化部门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形成了一定的规模。2005年,文化市场经营单位共有9389个,其中有四成多分布在城市之中,有四成多分布于县市,另有13.9%分布在乡镇农村。这些经营单位以从事文化娱乐业、演出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等,年营业收入达7.3亿元,是2001年的4倍,平均每年增长61%。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它们在加速文化产业发展的产业化进程中,自身也逐渐形成规模,对于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全省的文化事业单位也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在政府的加力扶持中稳步前行,2005年总收入达到5.7亿元,是2000年的2倍,年递增20.7%。
(四)农村文化消费空间的拓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
2005年底河北省共有县级及县级以下文化事业单位2468个,其中艺术表演团体88个,艺术表演场所70座,公共图书馆141个,文化馆162个,乡镇文化站1974个,县级博物馆33个。这些单位作为农村重要的文化阵地,长期以来在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乡镇文化站成为农村科学、文化的重要宣传基地。从2005年统计数据看,全省艺术表演团体到农村演出2.5万场,占演出总场次的78%,观众人次近2000万人次;县级图书馆书刊文献外借人次233万人次,文化站组织文艺活动1.8万次,举办展览6313次。“十五”后期农村居民收入的年均快速增长,据河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人统计,2004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3000元大关,达到3171.06元,但在农村发展和消费均实现较快增长的过程中,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比上年不但没有提升反有所下降,这既说明了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尚未形成,同时也预示着农村文化消费市场空间有待开发。另据统计显示,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已呈下降之势,农村居民消费观念的悄然改变,使农村文化消费空间有望进一步拓展,除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举办的各类展览和培训班丰富多彩外,文化娱乐、网吧、音像制品批发等文化消费市场的农村份额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在农村的发展空间不断提升。
2005年乡村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单位1306个,营业收入在7615万元以上,增加值是4716万元。与2001年相比,经营单位数翻一番,主营业务收入和增加值的增长均接近翻三番。可以显见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之快,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一五”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必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新的上升空间。
(河北省文化厅计财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