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财务司
财务司
西安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发布时间:2007-02-07 08:09 来源: 编辑:财务司
信息来源: 2007-02-07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西安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主要表现在:
一、从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份额来看,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 64.6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 5.1 %,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二、从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情况来看,2005年,全市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增加值38.23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9.16%;而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相关文化服务业”增加值26.39亿元,占40.84%。
从文化产业的三个层次来看,“核心层”实现增加值26.96亿元,占文化产业的40.71%,占GDP的2.12%;“外围层”实现增加值11.27亿元,占文化产业的17.44%,占GDP的0.90%; “相关层”实现增加值26.39亿元,占文化产业40.84%,占GDP的2.08%。   
 上述表明,西安文化产业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服务业”及传统文化服务业仍占主导地位,同时也能看出,西安新兴文化服务业(外围层)中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发展空间依然很大。
三、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来看,200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64.62亿,比上年增加10.92亿元,增长速度(现价)高达20.3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 5.1 %,比上年提高了 0.2 个百分点。
西安市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具备的有利条件:
一、政府重视,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条件
自党的十六大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成立了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根据西安文化产业资源优势及潜力因素,2005年将文化产业作为西安市经济发展五大主导产业之一,为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二、经济快速增长,文化消费激增,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70.14亿元,较2000年增长86.7%,5年平均增长1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28元,较2000年增加3264元,5年间年均增长8.6%;农民人均纯收入3460元,较2000年增加1116元,5年间年均增长8.1%;近年来,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稳定,文化消费支出比重一路上扬。
2005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娱乐教育和文化消费支出分别占消费性支出的17.18%和16.15%,与2000年相比增长81.37%和80.75%。而同期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分别增长45.07%和62.13%。文化娱乐教育消费增幅明显大于同期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根据国际相关资料,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2005年西安人均GDP达到1900多美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52%,文化消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消费观念的更新,人们的娱乐休闲活动将会多元化、时尚化甚至另类化,享受型、发展型的消费方式也将悄然兴起,加上假日经济的带动作用,将预示着文化消费能力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
三、厚重的文化底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地理位置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西安区位优势明显,文化资源丰富。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热点城市,拥有着内涵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极具魅力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声誉,西安具有十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同时,西安地处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是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枢纽和中心,又是承东启西、东联西进的桥头堡。是中国西部的文化、教育、科技、信息、交通中心,其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市场广阔,且辐射能量巨大。
所以,西安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必须率先建成中国西部文化产业的发展基地,确保西安特色文化资源的永续利用,使西安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产业优势。
四、人力资本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后发优势
西安市人力资源存量优势明显,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云集,文化人才储备雄厚。2005年,全市有普通高等学校44 所,在校生 53万人,其中研究生比重已近10%。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生715人,在全国居前列。平均每万人口中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1329人,比2000年增加了214 人;人均受教育年限为 9.55 年,比2000年增加了0.32年。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不仅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知识储备和人才支撑,也为文化观念的更新和产业意识的觉醒创造了条件。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一支既懂专业、又善经营的人才队伍,特别是要瞄准新兴文化产业的需求,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资本运营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数字技术人才、网络游戏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等。要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积极推进文化领域用人机制的改革,营造人尽其用的和谐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体系,使人力资本真正成为文化产业的核心资本。
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活,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
体制上文化各部门仍然较多地存在条块、部门、行业、区域分割,难以形成合力;政府宏观调控机制上尚未具备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运行机制;作为现阶段发展西安文化产业的主体体系大而不强,较少的文化资产分散在文化、广电、报社等不同部门,难以形成规模和合力,人员负担重,管理成本高,部分文化产业单位没有完全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发展的活力。
二、文化产业的投入不足
2005年,西安文化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05亿元,较2004年下降8.7%。其中,新闻出版业完成2.58亿元,下降27.6%;广播、电视、电影业完成投资2.83亿元,下降16.0%;文化艺术业完成投资1.44亿元,下降46.5%;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完成投资14.63亿元,下降16.2%。 投入不足制约着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文化资源的产业要素发掘不够,资源占有意识和创新开发意识相对薄弱。
目前,西安本土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全面盘点和盘活,文化产品特色不鲜明、品种不丰富、包装不时尚,缺乏系统超前、视角独特的二次开发,各种文化资源要素得不到市场确认、产品链接和营销整合,难以完全转换成产业资源。
四、收入相对较低也是制约当地文化消费增长的因素
2005年,西安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728元,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倒数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倒数第1位。人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其次才能够享受精神生活。收入低是制约当地文化消费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品牌意识不够强烈,属于真正强势品牌不多。文化产业的创意、管理和经营人才缺乏。
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要根据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特征和面临的形势,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紧迫感,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要求和“产业强市、文化名市”战略,通过体制创新、扩大开放、资金投入和政策导向,加快西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一)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与文化体制改革相结合。通过文化体制改革,整合文化产业资源,盘活文化产业资本,通过市场化的运作,达到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多渠道吸纳资金,增强文化产业发展能力。
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文化产业政策以拓宽投资渠道,按照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的原则,广开投资渠道,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三)建立研发体系,拓宽市场准入
研究文化产业开发体系,明确文化产业准入标准和产业政策,允许国内外投资者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进入。
(四)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制定优惠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导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和推行,启动财政、税收、金融、国有资产、国有土地等方面的政府主导力,形成一批独具西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企业,带动全市文化产业从规模到经营方式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五)培育专业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要尽快制定文化产业人才计划和人才兴业战略,创新用人机制,树立大西安的人才理念,充分挖掘和发挥西安地区高等院校高素质文化产业人才资源,积极引进海内外高级文化产业人才,构筑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
(六)搞活传统节日,带动产业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节日,丰富节日活动内容,拉动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西安市应立足已有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文化,做大做强“历史文化名城”品牌。
                     (西安市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