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先进文化建设,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在改善服务和创新服务以及落实“两馆”补助项目、工程建设、督查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省共新建改建文化馆、图书馆28个,建设规模16.6万平方米,计划投资39985万元,实际完成投资37670万元。为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福建文化强省,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构建和谐福建奠定坚实的基础。主要经验是:
一、政策引路,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事关文化发展要略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公共文化馆和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得以强化。如2001年,省政府出台《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决定》,并拨出专款3000万元,设立了“福建省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扶持建设县及县以下(以两馆一站为主)农村基层文化设施223项。
二、政府主导,资金投入呈现多元
近年来,福建省文化事业资金总投入15.8亿元,其中对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主要是两馆一站)投入4.3亿元。各级政府公共财政资金在两馆建设中努力发挥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投资呈现多元化。
(一)华侨资金捐助建设两馆成为亮点
福建地处海峡西岸,旅居海外华侨众多,他们热心于家
乡建设,热心于家乡公益事业发展,以泉州市、福州市为例,十五期间华侨捐资投入两馆建设的资金分别达到6700万元。闽清县三都文定茶园村由华侨捐资建设的克清图书馆,藏书达到3000多册,每年还定期捐出5000元购书款,保障了这个村级图书馆的正常运转,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福清市岭兜村依靠侨资和民营企业家的捐助,兴建了设施完备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和剧场,成为附近村庄的一大景观。
(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基层文化建设。
福建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发挥阵地优势,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南平市延平区发挥文明单位的辐射示范作用,开展“共建带创”农村文化阵地活动,目前已有76个文明单位与所挂钩的镇、村、户签定了“共建带创”协议书,其中交警支队、市委办、库区办、人保分公司、南平三中等62家文明单位已投入资金300多万元,共新建乡镇文化站3个、修缮6个;新建文化俱乐部大楼18个,修缮60个。
福建省积极推行“公益文化项目推介招标”活动,引入社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宁德市、南平市等地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连续举办每年一届的“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纳入地方招商计划活动,项目涉及文化展演活动、文化设施建设等,仅南平市2002年至2005年就推出合作项目1083个,完成项目874个,合作资金达到3336.2万元。
(三)营造发展环境,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入。
近年来,福建省农村文化呈现多头并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特别是经营性文化项目的快速发展,填补了国办文化的许多不足。全省涌现出大量农民读书社、书吧、文化俱乐部、文化专业户等,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农村成规模建制的民间职业剧团有765个,民间剧团年演出10万多场;民间诗、书、画、收藏等社团5000多个;南音演唱、十音八乐、十番车鼓、大鼓凉伞、车鼓队等近800支。全省农村文化服务正逐步由单一层次向多层次,文化队伍由单纯政府投入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入,文化活动内容由单调贫乏走向丰富多样,逐步形成国办、民办、个体办等多种经济成分共同投入的文化服务网络。
三、多方探索,贴近实际形成特色。
福建省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新途径。南平市在全市推广延平区峡阳镇将民间祠堂改造为宣传文化中心的经验,掀起改造工程,仅延平区就已改造民间祠堂、庙堂和旧礼堂126个,其中上规模、上档次的有60多家,昔日香火缭绕的庙堂,敬奉祖宗的祠堂和堆放杂物的礼堂成为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学堂。建阳市在乡镇村居推广了“六进六带”(图书进村带科技,网络进村带信息,协会进村带市场,普法进村带权益,活动进村带活力,项目进村带发展)活动。政和县岭腰乡文化站创办的“百姓知情室”,把群众最关心最需求的科技知识、政策法规、时事要闻、乡村政务、书籍报刊汇集于此,成为农民群众释疑解惑的“百科窗”和精神食粮的“供应点”。建殴市玉山文化站建设的“五送融情”活动室,把送科技、送信息、送政策、送法规、送温暖有机结合,成为连结干群关系的纽带和桥梁。建欧徐墩镇富头村利用旧电影院办起“科技文化坊”,不仅经常开展文娱活动,还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和时事政策、卫生保健、文明新风等,被当地农民成为村里的“博物馆”。武夷山市创建的“一分钱读书社”,实现了农民花最少钱读好书的愿望,该经验在2003年被中央文明办列为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办法100例之一。
建设“农村家庭文化中心户”是近年来由政府部门引导、扶持,村民自发组织举办的农村基层文化服务的新方式,它贴近农民群众,贴近农村生活,是基层文化阵地的延伸和补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福建省拥有农村文化户1万多户,其中南平市培育的各类农村文化中心户覆盖影响80%的农户。三明市将乐县开展的“宣传文化中心户”创建活动,综合考察中心户户主的责任心、政治素质、文化水平、住房条件、邻里关系等因素,通过乡村推荐、村民评议、有关部门考察认定,并统一授匾,拨出专款为每个“宣传文化中心户”投资4000元统一配置电教设备一套(包括29寸彩电、DVD播放机各一台、麦克风1个),电视、书报柜一套,规范化上墙内容一套,文化科技宣传品一套。各乡(镇)村在此基础上配套一定的资金,因地制宜完善硬件设施,依托“宣传文化中心户”开展“六个一”活动,每月组织一次时政学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每月开展一次文娱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每月开展一次公德评议,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每月进行一次普法教育,提高村民遵纪守法意识;每月组织一次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农民科学致富理念;每月组织一次计生讲座,培育科学健康的新型婚育观念。有关单位和部门都可以通过“宣传文化中心户”,把工作触角延伸到农村群众当中。
四、重心下移,文化服务深入基层。
随着政府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强化,福建省各级文化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不断创新,注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切实保障城乡公民基本的文化权益。尤其是文化下乡工作思路全面拓宽,努力促进工作重心下移,鼓励文化资源下移,创新文化服务下移,实实在在为农村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使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质的提升。福建省通过扎实推进“艺术扶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信息共享工程”、“百团千场服务农民”等系列活动,持久不断地开展文化下乡工作。由福建省艺术馆组织牵头,全省艺术馆(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共同参与的“艺术扶贫工程”,共有88个文化馆挂钩144所学校为艺术扶贫活动基地,成为全省文化馆有史以来规模大、范围广、时间长、影响深远的公益性活动,开创了文化馆专业人员定期定点、常年坚持为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服务的新途径,填补了乡村艺术教育空白,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村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福建省图书馆通过建立基层服务流通点等形式,大力开展“送书下乡,服务群众”活动,目前已在全省农村、社区和部队建立40个基层服务流通点。1999年至2005年,福建省图书馆送书下乡549次,送书34.6万册(件),尤溪县图书馆积极配合该县首创的农家“96155”服务中心,开展科技宣传服务,利用墟日摆摊设点送书下乡,与科技人员一道解答农民群众提出的各种生产技术问题。永安市图书馆积极在乡镇发展分馆,建立乡村图书流通库,形成“市馆统筹,乡镇所有,资源共享,农民受益”的格局和效果。
(福建省文化厅计财处)
上一篇: 山西省文化厅对乡镇文化站建设进行专项检查 |
下一篇: 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拨款及基建投资情况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