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演出展览场馆建设部门在文化部,省委、省政府和省筹委会的领导下,在政府及相关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省市联办、量力而行、勤俭办节”的总体原则,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在“八艺节”开幕前夕,规划中的演出展览场馆全部完工交付使用,圆满地完成了艺术节场馆的建设和改造任务。
一、湖北省演出展览场馆建设规模和投资创历史新高
为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湖北省抓住机遇,规划新建和改造了35个场馆,总建筑规模37.43万平方米,总投资达30.44亿元,总坐席数达57214个,建设规模和投资均创建国以来的历史新高。其中,新建场馆10个,建筑规模23.24万平方米,投资27.51亿元;维修改造场馆25个,建筑规模14.19万平方米,投资2.93亿元。各地建设情况具体如下:
省直场馆6个,总投资3.25亿元,其中,新建场馆2个,投资2.4亿元,改造场馆4个,投资0.85亿元。
武汉市场馆17个,总投资22.96亿元,其中,新建场馆5个,投资21.79亿元,改造场馆12个,投资1.17亿元。
黄石市场馆2个,总投资1.35亿元,其中,新建场馆1个,投资1.3亿元,改造场馆1个,投资0.05亿元。
宜昌市场馆4个,总投资0.86亿元,其中,新建场馆1个,投资0.6亿元,改造场馆3个,投资0.26万元。
荆门市场馆4个,总投资1.75亿元,其中,新建场馆1个,投资1.43亿元,改造场馆3个,投资0.32亿元。
襄樊市改造场馆1个,总投资0.16亿元。
鄂州市改造场馆1个,总投资0.11亿元。
二、演出展览场馆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演出展览场馆是保证艺术节成功举办的必备物质条件。随着11月20日“八艺节”的帷幕在宜昌成功落下,标志着各场馆全部顺利地通过了演出的检验,并以崭新的设施、良好的姿态、优质的服务圆满地完成艺术节期间的各项演出任务,主要做法与经验是:
(一)加强领导,统筹场馆建设工作。在短短四年的时间内建设一批满足艺术节演出需要的场馆,既是机遇,也是责任和挑战。湖北省之所以能顺利完成建设任务,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场馆建设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先后亲临洪山礼堂、琴台大剧院等工程施工现场视察。省长罗清泉同志,常务副省长周坚卫同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昌尔同志均多次亲临有关场馆检查,针对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一一作出重要指示。三任分管副省长先后多次听取工作汇报,检查督办场馆建设。各主、分会场的党政主要负责人均亲自上阵,解决了大量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二)科学规划,指导各地场馆建设。总体规划、动态管理是保证场馆建设顺利进行的前提。湖北省依据《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总体方案》和主、分会场上报的建设计划,结合演出场馆设施现状,组织编制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场馆设施建设规划》,对整个“八艺节”场馆建设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资金筹措及建设内容、原则、布局和有关要求等都作了详细规定和说明,并以省政府办公厅文件(鄂政办发[2004]2号)下发到主、分会场执行。编制下发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场馆设施建设工作要求和标准的指导意见》、《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场馆设施验收确认办法》;成立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场馆设施建设专家指导组”,并出台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场馆设施建设专家指导组工作规则》,使整个场馆建设工作做到:建设有“规划”、设计有“标准”、工作有“办法”。
(三)出台政策,支持各地场馆建设。为充分调动各地场馆建设的积极性,湖北省专门出台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场馆建设奖励办法》(鄂财教发[2007]21号),将总额2000万元的建设资金,通过一次性“以奖代补”方式,下达到各地政府,奖励性地支持各分会场场馆建设,加快了各有关场馆的建设步伐。同时,各地也自行积极出台有关优惠政策和措施支持“八艺节”场馆建设。
(四)加强督办,及时通报各地场馆建设进度。为保证规划中的场馆保质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四年来,湖北省先后近百余次派人员到各地检查督办、协调场馆建设,对于建设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及时想办法予以解决。编发工作简报及时通报建设进展情况,并组织四个检查验收小组,由省领导带队,省直有关部门参加,分别赴主、分会场各个场馆检查,现场解决相关问题,有效地促进了各地场馆建设。
(五)派遣专家,为各场馆建设提供技术保障。为科学管理,有序推进场馆建设,湖北省成立了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场馆设施建设专家指导组,先后数十次组织和派遣专家对省直场馆及各地相关场馆改造方案提供技术咨询和有关服务,并多次组织专家对有关场馆的舞台机械及灯光、音响等设备进行技术论证和参与招标采购,为各场馆顺利建设和实施改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六)立足长远,为各场馆培养专门人才。为保证各演出场馆的正常运行和管理,湖北省举办了全省“八艺节”演出场馆舞台机械、灯光、音响实用知识和技术培训班。来自全省35个场馆和相关院团的137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为期4天的培训。
(七)加大宣传,为艺术节造声势。湖北省通过多家新闻媒体,向公众全面介绍了湖北省“八艺节”场馆建设准备、布局、进展等方面的情况。编纂的《第八届中国艺术节演出场馆》图册,让每位观众都便于了解场馆和观看演出,受到大家的好评。
三、湖北省演出展览场馆的主要特点
湖北剧院、湖北省艺术馆、武汉琴台大剧院、黄石大剧院、荆门体育文化中心等一批场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不仅环境优美、外观靓丽,而且科技含量高、艺术品味高,充分融合了湖北地方特色与现代化气息,已成为各所在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展现湖北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一道道亮丽风景。湖北省场馆建设主要特点:
(一)投资创新高,破历史纪录。四年时间内完成的35个“八艺节”演出展览场馆直接总投资为30.44亿元,是湖北省建国以来投资总量的1.4倍。
(二)投资多元化,参与广泛。湖北作为中部省份,在财力并不充裕的情况下,要建设一批现代化的演出场馆,必须在投融资体制上有所创新,必须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如投资最大的武汉琴台大剧院的建设,武汉市政府委托武汉市地产集团作为项目业主单位,全权负责项目的筹资和建设工作。
(三)门类齐全、特色分明。为举办本届艺术节,湖北省按“一主五辅”的格局,设有6个主、分会场。35个场馆的分布,以武汉市为主,向周边各分会场延伸。与历届艺术节相比,湖北省的场馆门类最多、品种最齐全,既有满足大、中型剧目演出的28个专业剧场,还有7个满足艺术节专门用途的音乐厅、艺术馆、杂技厅、体育馆。
(四)科技含量高,亮点纷呈。以琴台大剧院、湖北剧院等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场馆充分显示了当前湖北舞台技术设备的现代化水平。投资15.7亿元的琴台大剧院,拥有多项“之最”:顶部最大飘带跨度106米,堪称我国公共建筑“第一跨”;用1万余吨钢铁拼接城的“琴”,为国内同类建筑钢结构数量之最多;主升降台承重25吨,负重能力全国第一;景杆最大承载1000公斤,运动速度最快1.8米每秒,也为全国第一。仅其地下工程就在施工中采用了四项核心专利技术,确保大剧院百年站稳脚跟。
四、几点思考
“八艺节”的场馆建设,无论是在规划时,还是在建设中,湖北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既立足当前,更重在长远。对于改造场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按照“适用、够用”的原则,进行科学规划,实施项目建设;对于新建场馆,则按照“高起点、高质量”的要求,组织项目建设,使新场馆无论是内部结构,还是外部造型,均体现科技含量高、艺术品味高的特色。全面总结建设经验,积极探索“建设一批场馆、惠及一方群众、发展一大产业、繁荣一大市场”的新思路,是各地政府、各相关部门及演出场馆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是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在投资建设阶段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在经营管理阶段应当是“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要从投资主体的角色上退位,当引导者和规范者,引入经营理念,充分调动社会力量,让市场盘活文化场馆资源。
二是要借举办“八艺节”的东风,尽快建立联系紧密、经营灵活、调度有方的全省演出网,实现现有演出场馆的有效利用,让节后各主、分会场的人民群众享受到高水平的文艺演出。
三是要充分挖掘场馆功能,用精细化的管理、人性化的服务为老百姓提供多元化、一站式文化休闲服务。让各场馆成为老百姓文化娱乐消费的中心,成为培养人们文化消费观念、陶冶人们文化情操的平台,成为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产品的集散地。
四是各演出场馆要定位准确,尽量降低门槛,多演出贴近人民群众的优秀剧目,要让“高雅剧目请得来,普通百姓进得去”,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文化艺术发展成果。
(湖北省文化厅 周鸿森)
上一篇: 赣滇两省文化文物统计培训班 |
下一篇: 湖北省文化文物文化市场统计工作会议在鄂州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