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财务司
财务司
西安市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发布时间:2008-01-10 16:14 来源: 编辑:财务司
信息来源: 2008-01-10

    西安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为74.80亿元,同比增长15.8%,占GDP的5.2%,成为西安市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

一、调查摸底,理清发展思路

西安市文化资源丰厚,文化产业门类众多。截至2006年底,全市有33家事业单位,各类文化企业15100多家,涵盖了广播影视、文化娱乐、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文物及文化保护、广告等行业的多个门类,共有从业人员约46万。境内AAAA级以上文化旅游景区7处,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4处,博物馆、纪念馆20余座,古遗址、陵墓4000多处。这些都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西安市专门成立加快发展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对全市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现状进行调查摸底,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先后举办了“曲江论坛”、“中国·西安首届手机电影论坛”、“西安:历史记忆与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研讨活动,举办了西安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研讨会等活动,多角度、全方位分析西安市文化资源优势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和脉动,初步形成了符合西安实际的发展文化产业基本思路和重点目标。基本思路是:重点实施资本推动、板块推动、项目推动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项目为载体,着力盘活存量,提高增量。坚持用资本整合文化资源,用现代资本平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打破现有的运行体制,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的文化资源整合。积极探索由政府包办文化单位转变为实现政府采购文化产品的新模式,发挥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职能,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重点目标是:以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文物及文化保护业、广告业等六大主要行业为重点,以文化产品创新为主导,统筹谋划,加快建设文化产业体系;强化对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的策划、宣传,打造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品牌;以城墙景区、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大唐不夜城、中国西部影视城等重点工程为龙头,加快建设一批体现西安特色,具有较强支撑、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形成多层次、多主题、多元化的文化产业新格局,努力把西安建设成具有较强文化竞争力的全国文化产业基地。

二、整合资源,实施重点突破

西安文化产业发展重在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以重点项目建设为载体,用资本整合资源,用资本对接资源,一点做大,多点突破,彰显板块特色,重塑市场主体,基本形成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目前,西安曲江新区、西安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区、浐灞生态区、城墙景区、临潼和秦岭北麓文化旅游带等七个文化产业板块已初具规模,重点项目稳步推进,特色品牌日益形成,产业产值逐年递增,辐射并带动全市文化产业正在快速崛起。

(一)创意与资本结合,唤醒和激活沉睡的文化资源。曲江新区把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作为提升城市价值的核心要素,大力建设重点项目,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城市资源和资本的对接,提升城市资源的价值,促进隐形资源显性化。通过土地资源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回收投资,融通大资金进行文化产业的再投资,使曲江跃升为西部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地和西安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龙头。利用区内的汉宣帝杜陵、唐城墙遗址、唐大慈恩寺、青龙寺等国家级文物文化资源,紧扣盛唐文化主题,做足做精彰显盛唐文化风神的重点项目。先后投资49亿元,建成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曲江海洋馆、曲江国际会展中心、陕西民俗大观园、陕西戏曲大观园等重大文化旅游项目和文化设施,使文化旅游产业辐射带动促进其他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借曲江新区文化平台,先后打造出大唐芙蓉园开园庆典活动,以“文化多元与城市未来”为主题的曲江论坛,《梦回大唐》大型诗乐舞剧等文化产业核心品牌。2006年2月《梦回大唐》赴东南亚进行品牌推广演出,4天5场,观众近万人。在2006年举办的《盛典西安》活动中,曲江新区发挥产业运营优势,完成了演出、宣传、营销等各项任务。提升了曲江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繁荣。曲江新区从文化旅游产业向多门类的文化产业发展,组建成立了曲江会展集团、曲江影视投资集团、曲江演艺产业集团等,从而构建起多门类集群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拥有会展、演艺等14家子公司,注册资本30亿元,涉及旅游、会展、影视、商贸、餐饮、物流、物业、娱乐、房地产等多个产业门类。新建成的曲江国际会展中心规模达14万平方米,具有国际标准展位5500个,室外展馆10000平方米,2007年预定在此举办的全国及国际性展会已达60多个,初步实现了打造西部会展产业旗舰的发展目标。曲江影视投资集团设立4亿元风险投资,整合部分影视企业,发起影视产业联盟,打造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成功举办了“西安曲江国产电影新人新作展”和“曲江电影论坛”,启动了亿元助推电影发展计划,推出《大唐芙蓉园》、《爱情的牙齿》、《小六》等一批优秀影视作品和电影新人。曲江文化产业集团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7年8月,曲江文化产业集团被国家文化部首批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二)凸现自身优势,构筑创意产业发展平台。西安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从自身科技实力强、知识高度密集、产业基础雄厚等优势出发,积极发展创意产业,成功举办“中国·西安首届手机电影节”为,拉开了西安市创意产业发展的序幕,向国内外全面展示西安市发展创意产业的雄厚实力和良好环境,引起国际知名公司和业界广泛关注。随后,一大批创意企业相继迁入该区,截至2006年下半年就达153家。目前,高新区共有创意企业1079家,像联众世界、美国ALONG、台湾神奇网络这样的知名创意企业就有30多家,以高新区唐延路为核心辐射全区的创意产业集群已初具规模。该区在为创意产业主搭建平台、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中介机构的服务作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使创意产业成为西安城市经济转型的新引擎。2006年,高新区创意企业纳税1.15亿元,荣膺“中国十佳最具投资价值创意基地”称号。

(三)发挥区位优势,打造西部印包产业集群。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抓住全国印刷行业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产业升级,延伸产业链,倾力打造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等国内三大印刷包装中心之外的第四极。2005年以来,印包基地引进项目200多个,合同投资额22亿元,包括书刊印刷、商业印刷、包装装潢印刷、塑料软包装、纸品包装、印刷新材料以及电子、电器、机械等印包产业配套服务业。江南彩印、香港招商局西安物流中心、陕西外文书店磁带高速复录生产线等7个项目已建成投产,人民日报西安印务中心、中国地图出版社电子地图、沪港印务、万裕高科文化产业园、五洲文化数码等19个项目正在建设或将于年内开工建设,大型印刷包装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6年10月,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将西安市评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四)践行科学发展理念,塑造城市生态文化品牌。西安浐灞生态区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通过生态治理,提升区域品质,利用生态优势,加快产业聚集,形成传统与现代结合、生态与产业融合的西安第三代新城。浐灞生态区深入挖掘整合区内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着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会展、休闲、生态等五大文化产业,以重点工程为龙头,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欧亚经济论坛第二届年会圆满举行,进一步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品位,加快了西安的国际化进程。丝绸之路国际区将建设驿馆区、丝路国际街区、丝路国际商务区等三大功能区,占地1600亩、总建筑面积约130万平方米。陕西浐灞现代文化艺术中心营造富有现代特色的文化景观,拓展文化产业内涵与外延,延展文化产业链。正在筹建的创意PARK项目,拟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创意公司、IT企业,聚集一批优秀艺术家,充分体现原创气质,满足了人们体验创意的个性化需求。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中国大奖赛西安站项目的落户和成功举办、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成功申办,加速了浐灞生态区的国际化进程。目前,浐灞已相继开工建设40余项工程,固定资产投资24亿元,一个传统与现代结合、生态与产业融合的国际文化示范区正在西安东郊崛起。

(五)发挥历史文化资源潜在优势,促使传统景区焕发新活力。让静态文化动起来、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是传统景区面临的重要课题。临潼、城墙景区和秦岭北麓等景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潜在优势,重新焕发了活力。南门仿古入城仪式、北门迎宾仪式、唐都上元不夜城灯会、中秋赏月、城墙国际马拉松、“钟鸣盛世、祈福长安”新年祈福等活动,已经成为城墙景区文化旅游的新品牌、新亮点。临潼文化产业聚集区投资近15亿元,实施秦俑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唐华清宫遗址恢复保护及周边环境改造项目,创演大型山水实景歌舞《长恨歌》等,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旅游内涵,增强了传统景点的人气,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挖掘秦岭北麓的自然资源,开辟森林旅游、自然科学探险、温泉度假、文化主题公园及旅游小镇等系列项目,鼓励和引导民营文化企业投资建设关中民俗博物院、秦岭野生动物园等,辐射带动了秦岭北麓沿山文化旅游带整体快速发展。

三、以市场为导向,文化产业发展势态良好

西安市积极引导文化单位主动适应市场,逐步转变政府投入方式,通过政府招标、集中采购、以奖代拨、社会合作等多种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激活文化精品生产,激发文化单位发展活力。在有效组织和引导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在享受财政基本投入的前提下,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扩大公共文化服务共享的覆盖面。同时,从挖掘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资源入手,着力发展有特色、有潜力、有优势的文化品牌项目,优化了文化产业结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

    ——广电影视业稳步推进。全市现有广播频率4个,电视频道6个,影剧院39个,电影放映单位114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顺利推进,数字化改造工作全面完成, 2006年全市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比2005年提高了0.01和0.18个百分点。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有效催生了“民营影视”迅速发展。2006年登记注册的影视企业135家,年产影视剧600多部(集),交易额近2亿元,生产了《热血兵团》、《跃龙门》、《大唐芙蓉园》、《生死劫》等一批优秀影视剧目,电影《图雅的婚事》还获得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电影《隐形的翅膀》、《老港正传》分别荣获第12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优秀少儿电影奖、优秀对外合拍片奖,《隐形的翅膀》主演雷庆瑶还荣获优秀少儿女演员奖。投拍方向呈现多元化,电视纪录片《秦岭的隐秘生活》、《龚镇》引起较好反响。

——文化旅游业亮点纷呈。通过挖掘资源潜力,改善旅游环境,提升文化品位,加大宣传推介,全市文化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年,西安市推出东航西安文化周、秦岭地质文化旅游项目、重新修缮的都城隍庙等系列文化旅游产品,文化旅游业总收入达204.3亿元,同比增长14.45%,对国民生产总量的贡献值不断增加。

——文物和文化保护业良性发展。全市314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余座博物馆、纪念馆,4000多处古遗址、陵墓等历史文物资源,都得到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西安博物院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公园为一体,成为文化氛围浓厚、品位高雅的历史文化休闲场所,院内收藏文物13万件,其中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14400件。秦阿房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三大遗址也得到有效保护,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奠定了基础。

    ——新闻出版业不断壮大。全市共有正式报纸37种、期刊210种、印刷企业1407家,以民营为主的图书发行、零售企业1000多家,总图书发行码洋20亿元,其中市新华书店门点23个,销售码洋为3亿元。近年来,西安市以日报社、出版社等单位为突破口,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城市经济导报》和《西安广播电视报》剥离广告发行业务,提高了效益,壮大了主业,西安出版社应对市场需求,积极筹备成立西安电子音像出版社。《美文》杂志拓展办刊思路,创新办刊形式,发行量突破10万册,位居全国文学期刊前列。西安新闻出版中心、西安印刷产业园、西安图书物流配送中心等基础设施项目正在实施。

——文娱演出业充满生机。纳入西安市许可管理的文化娱乐场所共3000多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500多家,音像销售租赁场所600余家,书画经营和艺术培训机构1000多家,35毫米电影放映场所20多家,共有互联网接入单位(ISP)8家,互联网服务场所1050家,终端总计13万台,每年上缴利税2000多万元。西安儿童艺术剧院,积极探索市场化路子,2006年演出场次510多场,年收入160多万元,分别位居全国2694个表演团体第6名和第60名。文娱演职单位适应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广告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西安广告业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服务门类和媒介种类较为齐全、为社会全面提供经济信息服务的重要产业。2006年底,全市有各类广告经营单位1118户,广告从业人员1.3万多人,广告经营额近11亿元。在2005年度中国广告业实力排行榜中,西安市有2家媒体进入全国广告媒体单位100强,4家广告公司进入全国广告公司营业收入100强,广告业各项指标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西安市按照城市建设规划目标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精神,不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目前,13区县中有编制有馆址的文化馆有9个、图书馆7个,170余个乡镇街道中,有编制有站址且建筑面积达300平方米的文化站44个,3159个行政村中,有文化室的约50个,推进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工程,市、区县、乡镇三级群文工作网已逐步形成,涌现出临潼区等多个国家、省级“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县”。“十一五”期间,西安市还确定了农村文化建设具体目标,即所有区县建成文化馆、图书馆,其中80%的文化馆达到区县二级馆标准,图书馆全部达区县三级馆标准,新建乡镇街道文化站100个,新建村级文化室1000个。截至2006年底,西安市已建成66个城市街头小绿地广场,计划到2008年达到175个,城市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随着人居环境的不断改善,广大市民对生活在西安的幸福感、自豪感、自信心,以及对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进一步增强。

                      (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