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又称“紫禁城”,是中国明清两朝沿用近500年的皇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1961年国务院批准故宫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使中外游客在奥运期间能领略到“紫禁城”的风采,故宫博物院抓紧完成了午门正楼、太和门、太和殿、钦安殿、神武门等中轴线及其周边重要建筑的修缮,并正式向公众开放。故宫博物院整体修缮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党中央、国务院对故宫大修非常重视,财政部每年核定近亿元资金对故宫进行整体维修。一期工程按两个3年计划实施,其中2003-2005年完成对武英殿等31个项目的修缮改造,总面积49749平方米;2006-2008年对前三殿、后三宫等23个项目实施修缮,改造面积58525平方米,二期工程从2009年至2020年,计划在故宫建成600周年时全面完成紫禁城整体保护任务。
2005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确定了“完整保护,整体维修”的保护方针和主要任务,即:1、保护故宫整体布局,彻底整治故宫内外环境;2、保护故宫的文物建筑,全面保护其蕴含的文物价值,研究保存价值的途径;3、系统改善和配置基础设施;4、合理解决文物建筑利用功能;5、提高展陈艺术品味与改善文物展陈、保存环境。在修缮过程中故宫博物院严格遵循《文物保护法》和国际公认的文物保护原则,保护古建筑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恢复“紫禁城”庄严、肃穆、辉煌的历史面貌。
太和殿维修是本阶段最引人关注的工程。经过详细的勘测和反复的调查研究,故宫博物院于2005年10月完成工程方案设计。根据专家意见和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对太和殿维修方案的批复精神,在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故宫博物院进一步进行了针对安全隐患的慎重揭露检查和屋顶材料性能的多种多次试验,以排除隐患、“祛病延年”为原则,补充完善施工设计,分别对腐朽的木柱、下沉的梁架、藻井、屋顶木基层、护扳灰、灰背、瓦面、脊兽件清洗粘接等具体维修项目和外檐彩画复原做出了详尽的设计图和说明。
在对太和殿两山顺梁进行加固和对两根严重糟朽的后檐柱进行墩接时,贯彻尽可能少干预的思想,把工程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为尽可能多的保存原材料,每一工序都对原状进行数据测量,对全部约10万块琉璃瓦和构件进行了编号。拆卸后逐块甄别、安装,力争恢复原有外观。太和殿的外檐旧彩画是上世纪50年代末的作品,已经非常陈旧;经过多方研究论证,按尊重历史原状的原则,确定了按照太和殿内檐彩画(康、乾时期)复制外檐彩画的方案。复制按照传统工艺技术操作,彩画色彩丰富,龙纹饱满,恢复了太和殿恢宏富贵的皇家气势。
目前,故宫博物院已经完成武英殿区建筑、午门正楼、太和门、太和殿、钦安殿、神武门和前三殿、后三宫等重要建筑的修缮工作,并对东路急需使用的延禧宫库房建筑、戏衣库、御茶膳房和西路的慈宁宫、寿康宫以及宫城之外的御史衙门进行了维修。同时根据《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大纲》,在修缮工程进行的同时对规划为展览用建筑物的室内进行了展室设置和设备安装。目前,已投入使用的展厅包括午门展厅、武英殿展厅、太和门西庑展厅、乾清宫东庑、乾清宫西庑、弘义阁及南庑房展厅等十项,新增展厅面积17939平方米。
上一篇: 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新址竣工投入使用 |
下一篇: 国家博物馆主体结构封顶 确保《复兴之路》按时展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