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s Margaret Mead Film Festival)放映《叠像(Chimeras)》、《上海老爵士(As Time Goes by in Shanghai)》两部中国纪录片,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文化发生的巨大变革,受到纽约观众的热烈欢迎。
《叠像》为中芬合拍纪录片,由丹麦导演Mika Matilla执导,共分三个小章节,片名的英文原意为传说中有两个脑袋的怪兽,在影片中既表达影片是纪录两名中国艺术家的故事,又表达影片反映的是西方现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电影的两个主人公,一个是已经成名的中国现代艺术家王广义,一个是为事业而奋斗的年轻大学毕业生刘钢。影片纪录了前者对自己成功艺术生涯的反思和后者对自己刚刚起步人生道路的探索,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从改革之初对西方艺术的盲目崇拜中清醒过来,开始反思与批判的过程。王广义在片中表示,中国当代艺术有一个错误的倾向,就是潜意识中总是用西方的标准来判断艺术的好坏。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开创人之一,他曾经也对西方艺术盲目崇拜,但是现在他开始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真正基础和价值标准。刘钢作为嘉宾应邀前往米德电影节现场,在回答观众提问时表示,作为在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从小就接触到西方文化和艺术,因此对西方文化的认知和对中华文化自我认同的矛盾没有王广义那样的早期艺术家那么强烈。但当他试图创作一些完全中国化的当代艺术作品时,仍会感到矛盾,因为很多中国现代艺术理念是建筑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不过他表示,随着中国的持续发展,这些理念自然会再颠倒过来,仍会有新的变化。
《上海老爵士》由德国领先的纪录片制作公司飞月公司(Flying Moon)制作,Uli Gaulke导演,首次将享有盛誉的上海和平饭店老年爵士乐队搬上大银幕,纪录了乐队远赴荷兰鹿特丹参加全球最大的室内爵士音乐节“北海爵士音乐节”,并赢得音乐爱好者的爱戴的旅程。
玛格丽特·米德电影节是美国历史最久、最具代表性的纪录片电影节,每年举办一次,是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为纪念该馆著名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而设立的。玛格丽特·米德在该馆人类学部担任了52年的策展人,创立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太平洋人类展厅(The Margaret Mead Hall of Pacific Peoples)。她一直十分重视影视作品在人类学普及和宣传中的作用,因此1976年在她75岁生日时,自然历史博物馆决定以她的名字创办一个纪录片电影节,用于放映全世界的优秀纪录片。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