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紫禁城室内乐团和新西兰室内乐团等合影
音乐会以塔比亚·斯奎尔(Tabea Squire)作曲的《嵌合体》第二和第四乐段开始,主要乐器为小提琴、扬琴和琵琶。这部作品名称源自一种由多个动物形象构成的神秘动物,由四段二重奏组成,每个乐段均利用中西乐器合作演奏,通过中西乐器所能演奏出的不同声音,产生一种美妙的音效。第二段由小提琴和扬琴演奏表现了寻觅、近乎浪漫的律动,两种乐器之间的唱和,恰似两个人在结伴旅行。第四段由小提琴和琵琶演奏出那种赋予激情和欣赏性的乐曲,特别是小提琴和琵琶的演奏中相互模仿对方的音调和音色,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和而不同,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首曲子由毕业于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研习吉他与作曲的新西兰作曲家戴伦·拉尔德里(Dylan Lardelli)创作的《静谧·听琴》,主要由新西兰室内乐团的弦乐四重奏和中国的扬琴、中阮、古筝和笙演奏。按照戴伦·拉尔德里的原意,乐曲旨在试图理解中国乐器音色世界的神秘、精妙。作品采用散音、泛音和按音手法探寻中国乐器理念与动能,通过7种乐器的交互演奏,挖掘中国琴的内涵。如《嵌合体》一样,《静谧·听琴》的创作得到了创意新西兰的资助。
音乐会上半场的另一个高潮则是由邹航创作的、由全体艺术家演奏的《十变五化》,曲子意在表现自然界万物的永久变化定律。十变亦即展现演绎的不同状态,即独奏与合奏的独立性与共融性,诠释对中西乐器颇富距离色彩的点点滴滴,再现中国哲学的阴阳理念。而五化则源自中国的五行,作品的五个段落均基于五行的理念,将五个典型的音乐元素,即吹、拉、弹、打、唱巧妙地融合在作品中,试图以一种与众不同的角度和观点来感知中华文化的精髓。
上半场的最后一首乐曲是中国部分观众熟悉的、由70岁的新西兰著名作曲家杰克·博迪(Jack Body)创作的《舂米歌》。舂米是景颇族的传统习俗,博迪先生利用与中国长久的友好关系,深入研究中国乐器的特色和丰富多彩的地域音乐文化,实地选取在昆明录制两位景颇妇女舂米之声及其于1985年在贵阳和成都录制的三段劳动的声音,如船工号子声和弹棉花声作为背景音乐,通过新西兰室内乐的四重奏和中国乐器再现了景颇族舂米的热火朝天的情景。中西不同的乐器演奏所发出的声音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激情四溢的劳动之声,充分再现了舂米、纤夫和弹棉花这些社会底层贫苦民众的生活,体现了一种人文精神。按照杰克·博迪的说法,他一直对于劳动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深感兴趣,也在不断地进行探索,《舂米歌》是其这一探索的有益尝试。中新演奏家运用手中的乐器,将每件乐器的性能发挥到极致,其完美的演绎,令现场近800名观众赞叹不已。
中场休息后,舞台上架起了一台三角钢琴,由作曲家高平创作并亲自演奏的《四不像》开启了音乐会下半场。乐曲的构思缘起于四不像的麋鹿,但在作品中摒弃了四不像的麋鹿,转而将主题集中到既非欧洲、西方、中国或亚洲,又非全然是艺术音乐或民谣,而只是钢琴与中国传统乐器的结合。高平的演奏与常规演奏完全不同,在演奏中时不时用自己的双掌击拍着自己的双腿,时而用手击拍着琴谱架,发出金属般的声音,时而又自己高声哼唱,令人拍案称奇。
中新艺术家们演出结束后合影
具有中国古典韵味的《元曲小唱》是高平的父亲高为杰创作的。作品受唐诗、宋词和元曲的启发,采用传统中国乐曲的方式并加以创新,通过肖玛的男高音演唱,弦乐四重奏和中国弹拨乐器的演奏,向听众们诠释了一对恋人从轰轰烈烈的热恋到如泣如诉的失恋过程的故事。
音乐会的压轴曲目是迈克尔·诺里斯(Michael Norris)和大卫·唐尼斯(David Downess)共同创作的《五行》。通过五行的哲学理念,表达了能量转换的流动、物换星移、相生、相克,以中国传统乐器和新西兰弦乐四重奏的演奏,配之以视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也将观众的情绪推向了音乐会的最高潮。
这次音乐会乐曲的报幕采用了多媒体方式,在舞台幕布上展现书法家用毛笔书写每首乐曲的中文标题,令人耳目一新。正如新华社记者报道的那样,音乐会的曲目“精彩纷呈”,无论是西方交响乐团邀请中国一两位琵琶或二胡演奏家的演出,还是中西乐器、中西演奏家联袂演出的音乐会,此次中新室内乐团艺术家的精彩合作演出,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良好典范。
在演出结束的酒会上,艺术总监玛嘉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在对新西兰艺术节、创意新西兰、中国驻新西兰使馆、驻奥克兰总领馆、中国音乐学院、孔子学院等表示感谢之后,玛嘉札表示,和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家的联袂演出是一次有益并且富有成效的尝试,深化了中新文化交流的意义。这次合作不仅突破了中西器乐的限制,更超越了艺术的国界,拉近了两国人民的心灵距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指挥刘舜、团长杨靖等也分别在酒会上致辞表示,中新两国艺术家将继续努力,为中新文化交流做出有益的贡献,并希望将中新室内乐团的合作推向世界。
紫禁城室内乐团由10多位中国音乐学院的优秀教师组成。自2005年前后以“卿梅靖月”为班底而将“东方快车”驶向美国、新西兰等地巡演以来,2008年组建的紫禁城室内乐团不断探寻与国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表现活跃。经过两国音乐机构和音乐家的努力,于2012年下半年正式启动“紫禁城故事”创排计划。2013年12月,“紫禁城故事”在北京中山音乐堂首演大获轰动。在奥克兰的演出是两国音乐家2014年合作的最后一场。两国作曲家杰克·博迪、Tabea Squire、Dylan Lardelli、高为杰、邹航和高平均出席了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