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
国际交流与合作局(港澳台办公室)
湖南文化代表团访问贝宁非洲文化遗产学校
发布时间:2014-04-18 15:07 来源: 编辑:国际交流与合作局
信息来源: 2014-04-18

    4月11日,在贝宁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白光明的陪同下,湖南文化代表团访问了位于贝宁行政首都波多诺伏市的非洲文化遗产学校,成功举办了《发现中国——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讲座,并与该校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

 

贝宁非洲文化遗产学校校长凯塔介绍该校情况 

  非洲文化遗产学校是一所致力于文博从业人员培训的学校,学员来自非洲20多个国家,多从事文物修复、遗址保护等领域的工作。非洲遗产学校校长法罗·凯塔和波多诺伏市文化局局长理查德·洪梭对代表团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凯塔校长向代表团介绍了学校情况并代领代表团参观了校舍建筑。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周志勇向该校专家们做了题为《发现中国——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的讲座,他介绍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情况,以及在非遗保护领域的经验。他指出,目前湖南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29,162个,包括民族语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民间信仰、民间知识等17大类。现已初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及其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机制。目前,湖南共拥有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99项,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6人。

  同时,为在全社会大力推广非遗保护,中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大力开展展览、展演、论坛、讲座等宣传展示活动,营造了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为激发青年一辈对非遗保护的了解与认同,高校还经常邀请非遗传承人去学校举办讲座。

  在互动交流环节,有专家提出贝宁也有类似“中医”的古老医术,希望了解湖南在中医保护方面的经验。

 

湖南文化代表团成员与非洲文化遗产学校校长合影 

  湖南文化代表团团长、湖南省文化厅厅长朱建纲介绍,考虑到一些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通过生产过程得到活态传承与发展的特性,我国尝试开展了生产性保护,即通过支持、鼓励产品生产和在流通、销售过程中,产生经济效益,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也使其保护有了可持续传承的动力。他强调,越是活态传承,越有生命力。我们做非遗保护,不能局限在博物馆里,只有依托市场,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活力。

  听取讲座之后,凯塔先生对中国对非遗保护重视以及所做的努力表示深深敬佩。波多诺伏市文化局长洪梭感叹:通过此次交流,我们从中国朋友身上学到很多,受益匪浅。中国先进的非遗保护理念,科学的政策保障,以及有力的政策落实都让他叹为观止。他表示贝宁和中国都是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国家,希望双方能够建立交流、学习的机制,互惠互益。

 

凯塔校长和周志勇副主任交换签字后的合作备忘录(摄影:白光明、陈祥飞) 

  讲座之后,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副主任周志勇与非洲遗产学校校长法罗·凯塔共同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