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合影(摄影:郭砚怀)
刘新乐副主席会见参加第三届“文化中国行”活动成员(摄影:郭砚怀)
蒙古包里激情歌唱(摄影:张小兰)
参观鄂尔多斯文化设施(摄影:郭砚怀)
在伊利集团参观新创产品展示(摄影:张小兰)
参加鄂尔多斯婚礼(摄影:郭砚怀)
在内蒙古博物院参观(摄影:张小兰)
与蒙古族青年合唱团团员亲切交流(摄影:郭砚怀)
蓝蓝的天空,蓝色的哈达,喷香的奶茶,热情的歌舞,淳朴的笑容,繁荣的文化——这一次,广袤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让多国文化外交官们依依不舍。6月25日至28日,由文化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驻华外交官“文化中国行”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成功举办。应邀前来参加活动的有来自俄罗斯、奥地利、苏丹、坦桑尼亚、津巴布韦、德国、乌拉圭、马其顿、蒙古国、尼日利亚、韩国、保加利亚、阿尔及利亚、美国、印度等国的驻华外交官和媒体人士,他们兴致勃勃地走访了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等地,亲身领略了比传说中还要打动人心的内蒙古文化风情。
诚挚的欢迎
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刘新乐6月25日会见并宴请了远道而来的客人。刘新乐向来宾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概况,真诚欢迎驻华外交官们在内蒙古一年最美的季节来到草原。这次意义深远的内蒙古文化之旅,不但在驻华外交官“文化中国行”的总行程中书写了崭新的篇章,也开启了内蒙古对外文化交流的亮丽窗口。
活动期间,嘉宾们参观了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的艺术家进行了互动交流,观看了草原文化节文艺演出,参访了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陵、苏泊罕草原、鄂尔多斯文化设施、全国少数民族非遗展,观摩了鄂尔多斯婚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制作。
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副局长鲁雁飞代表这次活动的承办单位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全程参加了活动。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佟国清和副厅长赵新民,代表联合承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外宣办、内蒙古自治区外事办公室、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一路陪同客人参加了此次文化之旅。
发展的活力
短短四天的行程,根本无法看尽位于中国北部边疆的内蒙古的大好风光。取舍需要智慧,内蒙古文化厅建议此次“文化中国行”活动重点看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成就,让外交官们尽可能实地感受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现代化建设的成果。高速发展的内蒙古文化事业,带给外交官们的是务实的工作收获。呼和浩特和鄂尔多斯是内蒙古最有实力的工业化城市,外交官们在这两个城市深深体会到了内蒙古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活力和魅力。在中国规模最大、产品生产线最全的乳品企业——伊利集团,客人们感受到这家被荷兰合作银行《2014全球乳业20强》报告列入全球乳业十强的中国企业的勃勃生机和发展活力。在全部自动化的乳品生产制作车间,客人们眼见为实,对伊利集团兑现“成为全球最值得信赖的健康食品提供者”的诺言深信不疑。据伊利集团副总裁蔚林聪介绍,伊利集团目前正与新西兰、美国、意大利、荷兰等国开展合作,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生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贯秉承“厚度优于速度,行业繁荣胜于个体辉煌,社会价值大于商业财富”发展观的伊利集团,特别重视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2014年其在公益事业上的累计投入近8亿元。在堪称实体工业与文化旅游完美结合典范的伊利集团工业旅游景区,游客们可以一边近距离观看最先进的现代化挤奶生产线,一边和小牛亲密接触,感受奶牛们在伊利牧场的幸福生活,
鄂尔多斯市在文化建设方面的远见和超前,受到驻华外交官们的由衷赞赏。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在康巴什新区新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市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民族剧院、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新闻中心等七大标志性文化工程,恢弘大气,功能齐全,彰显了该市在公共文化设施投入上的远见卓识。当年曾经在鄂尔多斯担任文化局局长、为这些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流过大汗的赵新民副厅长,至今仍能如数家珍地介绍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民族剧院等文化设施在方便群众使用方面的一个又一个的用心设计。
因为严格地执行环境保护措施,作为一座煤炭生产之城,鄂尔多斯拥有令人惊讶的一流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每日常在的鄂尔多斯蓝天,特别给力于鄂尔多斯人民的幸福生活。面积比北京大五倍,人口只有北京1/10的鄂尔多斯,因为拥有一大批激情澎湃为更好明天奋斗的鄂尔多斯文化人,一定会迎来文化繁荣发展的美好未来。
艺术的魅力
天再蓝,风光再美,都好不过令人难以忘怀的草原主人。驻华外交官们的此次内蒙古文化之旅,感受特别深刻的还是热情好客、淳朴善良、能歌善舞的内蒙古人民,以及内蒙古的艺术家们和民间工艺大师们的高超技艺。
在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内蒙古文化厅副厅长、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春良、副院长李强引领驻华外交官们参观了剧院一流的设施和舞台设备,欣赏了该剧院9个艺术团体之中的3个艺术团的排练演出,与参加排练演出的剧院蒙古族青年合唱团、交响乐团和民族乐团的艺术家进行了亲切交流。蒙古国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苏赫额尔登与蒙古族青年合唱团的艺术家似乎有聊不完的知心话。来自阿尔及利亚尼使馆的阿马尔·基本哈特、尼日利亚驻华使馆一等秘书苏莱曼等一直举着自己的手机,用影像聚精会神地记录其所见到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由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歌舞团演出的舞蹈诗剧《我的贝勒格人生》,注满了草原儿女热爱生活的澎湃激情。该剧聘请了前俄罗斯图瓦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东嘎克担任总导演,并由蒙古国的多位艺术家担任音乐制作、舞美设计、服装设计。老乡相见分外亲切,演出之前,东嘎克十分快乐地向俄罗斯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兼俄罗斯文化中心主任维克多·孔诺夫,介绍了他在中国的工作情况。在观看完演出回酒店的大巴上,外国客人们谈论起这场演出,对技艺高超的舞蹈表演和悠扬动听的原生态音乐赞叹不已。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美国专家马克·霍华德·莱文说,这场演出他特别喜欢,舞蹈和音乐都非常震撼。
在内蒙古文化艺术中心,驻华外交官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民族服饰展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场制作展销。韩国驻华大使馆新闻官黄仁洙用汉语无奈地说,太多好东西了,真是看不过来啊!奥地利文化参赞海迪曼、歌德学院德史凯主任等外国客人,举着鄂尔多斯剪纸大师温丽桃给自己现场剪的剪纸侧影,喜悦地与剪纸大师合影留念。制作内蒙古服饰、头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斯庆巴拉木和她的两个妹妹仁庆苏布德、浪腾苏布德,也现场展示了她们出色的手工服饰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内蒙古所取得的成就,也让驻华外交官们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及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有了更为直观的了解和认知。
激情的草原
如果说,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此次“文化中国行”的话,那么“激情”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从一下飞机踏上内蒙古的土地,到离开机场踏上返京的回程,驻华外交官一行无时无刻不沉浸在动人心弦的草原歌声中。身着鲜艳民族盛装的草原歌手们在外交官们所到之处深情地放声歌唱,每一曲都是如此感人肺腑。
在成吉思汗陵园,驻华外交官们想象着当年成吉思汗的风采,沉浸在当年蒙古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之中。虽然烈日当头,但是远方飘过来的悠扬歌声,仿佛送来阵阵凉风,人们仿佛能够真切地聆听到那格外遥远的传说:“每一个降生的婴儿,都带着你的血性;每一张牧人的脸庞,都有你的轮廓;每一座毡房的梦想,都有你打马走过。”
在苏泊罕大草原上,盘腿坐在“新娘”的家里,作为婚礼上的贵宾,体验传统的鄂尔多斯婚礼的真实再现,是这次外交官们格外难忘的特殊经历。彪悍的“新郎”从远方策马扬鞭来到“新娘”家的蒙古包,从皮褡裢里掏出各种好礼,毕恭毕敬地献给“新娘的父母”,迎娶美丽的“新娘”。从一整套的蒙古族传统礼仪中,从亲自举起弓箭练习射箭的体验活动中,外交官们感同身受地品味着草原人的美好生活。
告别的时刻
蒙古包里的最后一顿晚餐,驻华外交官们纷纷自告奋勇加入到载歌载舞的队伍之中。一曲接着一曲,他们唱不尽自己对草原的眷恋之情。乌拉圭驻华大使馆马里安还为外交官们的即兴演唱做起了中文翻译。在临行前的座谈会上,驻华外交官们流露出对草原的不舍之情和对此次活动的主办、承办方的深切感激之情。
孔诺夫说,在康巴什新区,自己看到了新近若干年建成的现代化的文化建筑,伊利集团的先进奶制品生产流程,也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津巴布韦文化参赞穆咋普说,四天美好的文化之旅是一次发现中国之旅,自己还学到了如何管理少数民族的好经验,津巴布韦有许多少数民族,很多东西可以借鉴内蒙古民族融合团结的经验。尼日利亚的苏莱曼表示,希望尼日利亚能够有机会参加在内蒙古举办的国际文化节活动。奥地利文化参赞海迪曼、坦桑尼亚文化参赞也强烈希望能够加强与内蒙古的更多文化合作与交流。马其顿驻华大使馆大使助理波瑞安·扎费罗夫斯基在座谈会上更是语出惊人,问了一个特别高大上的问题。他说:“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希望形成一个双方共赢的局面,而不是有输有赢的局面。”他询问内蒙古有什么样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具体规划。对于他这个与时俱进的好问题,赵新民副厅长从文化先行的角度,介绍了内蒙古的相关规划。
鲁雁飞副局长说,此次内蒙古之行加深了对内蒙古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了解和对内蒙古改革开放成就和内蒙古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了解,这个边疆省份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一路走下来,收获了知识,增长了见识,结下了友谊。
告别的时刻,来自乌拉圭的马里安,将具有纪念意义的乌拉圭球衣,送给用心接待这次“文化中国行”客人的内蒙古承办单位代表,表达了他对草原主人的由衷感谢之情。不少此行刚刚认识的中外人士,在机场分别时情不自禁地相互拥抱,仿佛大家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一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