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由中国文化部、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的2015“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开班仪式在北京国贸饭店举办。文化部部领导成员王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等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
文化部部领导成员王铁致辞 中国经济网实习记者杨芳/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致辞 中国经济网实习记者杨芳/摄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文明古国,同时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大国。现在,无论是中国看世界,还是世界看中国,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学者指出,21世纪的中国不是选修课,而是必修课,这说明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息息相关”,文化部部领导成员王铁说,“希望大家能够充分利用这次机会,和中国同行们开展深入对话与切磋。我真诚希望地希望在座的各位未来能够成为中国和你们国家以及世界各国开展对话交流的一座桥梁。”
开班仪式现场记者 中国经济网实习记者杨芳/摄
汉学家代表孟娜发言 中国经济网实习记者杨芳/摄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此次研修计划,共有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以色列、尼日利亚等 30个国家和地区的36位优秀青年汉学家应邀来华参加本期研修,研究方向涉及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政治、当代社会、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研修分为集中授课、研究机构专题研讨和实地考察。汉学家首先将在北京接受为期3天的集中授课,由王蒙、厉以宁、葛剑雄、王逸舟等著名学者为其举办“中国人与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产业”、“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背景和未来思考”、“中国新外交:趋势与挑战”等专题讲座。之后汉学家将赴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外交学院等合作单位,与对口领域的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开展为期两周的专题研讨和交流。研讨结束之后,汉学家将前往汉字发源地的河南安阳和声名远扬的嵩山少林寺去考察。
据悉,“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系文化部和中国社科院于2014年开始举办的针对海外青年汉学家的学术交流项目,旨在通过邀请其来华研修,帮助他们更加客观、深入地认识和研究中国,加深汉学家对中国方方面面的理解和认同,建立与中国学者和学术机构的联系,为汉学与当代中国研究提供便利和支持。2014年共举办了两期“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的56位青年汉学家来华研修。“我去年就参加了这个学术交流项目,去年经验非常好,我希望今年也一样收获丰富”,来自印度的汉学家茅笃亮说。来自伊朗的汉学家孟娜以老北京人自居,她说“我在北京住过十年,所以这次感觉像回老家,作为一个伊朗的汉学教师,相信通过这种交流能够对汉语教育有所帮助,相信这次活动不仅能够增加我们的知识,同时对国际性的合作也大有裨益。”
来源:中国经济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