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在京结业。专家讲座的全新视野、分类研修的紧张高效、实地考察的欢声笑语……回忆起在中国度过的18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36位优秀青年汉学家不胜感慨。“由衷感谢中国文化部、社科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它是一堂生动的中华文化课程。”在结业仪式上,诸多汉学家纷纷表示。
2008年至今,来自埃及的青年女翻译家梅为非洲的阿拉伯国家民众翻译了很多中国知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她本次来华研修的内容是中国人文与社会,然而,在中国社科院研修的她却被分到了历史研究所,这起初令她颇为不解。“通过一段时间历史知识的学习,我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若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当代社会的发展和人文习俗,就必须要从中国的历史文化入手,通过对比参照的方法,思考当代中国的变化。”梅说。近期,梅正在着手翻译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她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两次前往北京地坛公园实地考察,收获了全新感悟。这使得她对《我与地坛》中史铁生的诸多文字理解得更为全面、深刻,并对自己的翻译成果做出了进一步修正。
同样来自非洲的津巴布韦大学政治系讲师何娜这次来华研修的感受可以用“惊叹”二字来形容。2007年至2011年,何娜在中国度过了难忘的4年大学时光。4年之后她重返中国,却发现中国发生了超乎想象的变化。“我惊叹于中国城市建设的发展速度,惊叹于中国人生活节奏加快的步伐、惊叹于中国社会迈入信息化时代的巨变……”同记者短短的几句对话中,她用了数个“惊叹”。多年来,何娜一直致力于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非洲的影响,然而中国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人文精神。“比如少林武术,我们不但可以看到精彩的表演,更可以感受到其背后蕴藏的人文精神。”何娜说,她认为,勤劳勇敢、友爱谦和、做事精益求精是中国人给她留下的最深印象,这些精神值得非洲人借鉴学习。
正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的澳大利亚学者区吉民明年就要毕业了。当下,他正面临着回国还是留在中国的选择。“浙江、河北、山东、内蒙古、吉林、青海……这些地方的农村我都去考察过,经常会被中国山河的秀美和居民的质朴所感动。”回忆起他在基层的那些日子,区吉民如数家珍。本次他带来的研修题目是“中国生态文明对人类的意义”。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中国的视角。“当前,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往往侧重于宏观经济和社会层面,对生态文明这种微观却具有实际意义的话题关注较少。”区吉民说。多年以来,他一直感慨中国政府强大的执行力和影响力,认为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根源。“在很多国际场合,我们都可以看到中国政府治理污染、改善环境的决心。我要做的就是从多种视角观察这一历史性改变。”
作为“以华传媒中心”的创始人兼主任,来自以色列的裴则男本次来华意在研修一个热点话题——当代中国新闻媒体改革与媒介融合。然而,面对这个当前令很多中国传媒机构感到困惑的改革难题,一名外国学者能否有很深的见解?“实质上我们并不是只关注媒体的发展,而是想通过媒体发展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传播方式。”裴则男解释说,在他看来,传媒的主要作用就是讲故事。中国传媒如何对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这是需要深入研究思考的。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有很多好故事可以讲。“我们意在以媒介为载体,以文化交流为途径,共同提升以色列和中国媒体的国际影响力。”裴则男说。
“为什么西方读者会知道莫言,却不知道文学造诣同样深厚的其他中国作家?因为中国当代作品在西方的译介量远远不够。”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讲师莫加南操着一口流利的汉语,对记者不断提出中西文化交流的建议。在本次来华的汉学家中,他是汉语水平最为优秀的学者之一,甚至对文言文也颇有研究。他一直认为,文化是国与国之间消除误解、真诚沟通的最佳桥梁。对于如何将中华文化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他也有独到的见解:“由于近年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快速发展,世界将更多目光聚焦于中国当代经济和社会。而对于汉学家而言,我们更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伦理、民族精神等深层次的人文内涵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给世界。如果不长期深入地了解中国、感受中国,仅仅通过媒体和书本是很难对中国的人文内涵有所认知。”莫加南说。19岁那年,莫加南开始学习汉语,他告诉记者,将来他一定会让自己的孩子从5岁就开始学习汉语。“我认为,不仅中国人要学习英语,西方人学习汉语也是必要的,我们都应该掌握两种语言。在未来,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势必更为深远,届时中国与他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将有更重要的意义。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