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复旦大学校长在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会议上发言
发布时间:2014-12-09 11:30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12-09

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的创建

 ——兼及中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一点看法

 

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

 

中华古籍是国之重宝,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物质载体。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相继成立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及上海等地区古籍保护中心。2008年4月,复旦大学图书馆入选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09年5月,复旦大学成立高校首家“古籍保护研究中心”。今年6月,复旦大学成为首批“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可见,古籍作为文化资源,其保护工作近年来受到上自党和国家领导人,下至各级政府及相关机构的高度重视。我们复旦大学党政班子,对校图书馆陈思和馆长提出的成立“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报告作了仔细研讨,决定正式成立这一机构,希望研究院的成立,不仅能提升复旦大学人文学科实力,亦能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将设“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基于GIS的中华古籍书目数据研究中心”及“中华古籍保护基础科学实验室”三大机构和古代数字人文资源库,其功能简述如下:

一、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

今年,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启动“人才培训基地”申报,复旦大学特地在古籍部所在的光华楼拨出专用房200平方米,作为“人才培训基地”。我接待了前来考察培训基地条件的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张志清副馆长一行,复旦大学最后有幸成为全国两家高校培训基地之一,并与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启动古籍保护方向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具体下面再谈),作为“人才培训基地”的主要任务,我要代表复旦大学感谢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对复旦大学的支持与信任。

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人才培训基地分古籍编目与鉴定”与“古籍修复与保护”两个方向,复旦大学已组建由著名目录版本学专家吴格研究馆员领衔的中华古籍编目与鉴定团队;“古籍修复方向”组建由赵嘉福先生(已入选今年的图书馆榜样人物)领衔的一流的中华古籍修复团队。两团队将主要承担古籍保护专业硕士人才的培养、古籍编目与鉴定、古籍修复与保护实际工作与研究任务。

希望通过国家古籍保护人才中心培训基地建设,为本校与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建设“国家古籍保护研究院”创造条件。

二、基于GIS的中华古籍书目数据研究中心

基于GIS的“中华古籍书目数据研究中心”项目,是希望联合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历史地理研究院、外文学院等,建成基于GIS的国家级中华古籍书目数据研究中心,构建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信息平台,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随着国家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全国古籍总目》的完成,全国古籍普查平台的建立,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日渐成熟,结合“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建设基于GIS的“中华古籍书目数据研究中心”,即利用基于GIS技术存储、管理古籍书目数据库,构建可视化的古籍时空分布系统,为国家移动文物普查、古籍保护、传统中华学术研究提供大数据平台,为国家文化保护提供决策,为来自于高校、社会、科研单位研究人员及各类决策机构提供书目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具体目标为:完成古代书名、人名、地名三大规范数据库,逐步将人名、书名、地名(机构名)规范名称翻译成外文标准名称。

中心将组建由书目数据专家龙向洋(图书馆)研究馆员、历史地理学专家侯扬方教授、历史地理学专家李晓杰教授(以上史地所)等学者组成的世界一流的基于GIS的中华古籍书目数据研究团队。

通过古籍书目数据研究中心的建设,争取使复旦大学成为“国家级中华古籍书目数据研究中心”。

三、古籍保护基础科学实验室

中华古籍的编目、鉴定与保护向来秉承传统的经验主义与师带徒形式,缺乏相应的科学实验数据作支撑。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已在国家图书馆创建“物理、化学、生物、纸张老化、精密仪器”五大实验室,并对纸张、蠹虫等进行科学实验研究,已取得一批基础数据,正在申报文化部重点科学实验室。由于古籍保护属于新兴学科,需要大量的跨学科——融合化学、物理、生物、环境等基础科学的研究。我们力争建成国内古籍保护方面的重要基础科研实验室,为古籍保护、古籍鉴定、古籍修复提供科学数据。

四、复旦大学古代数字人文资源库

数字人文建设是数字图书馆及文化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技术环境下人文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的转型契机。复旦大学已利用“985二期”经费,设立古籍稿抄本数字化项目,将馆藏古籍稿抄本进行数字化,目前已完成复旦大学原著名戏曲教授赵景深藏书等2000余种近60万页的抄稿本数字化制作。以后将继续推进馆藏特色古籍资源数字化,结合基于GIS的中华古籍书目数据,积极建设复旦大学古代数字人文资源库,并逐步提供网络化服务,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力。

下面谈谈高等院校参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问题。

古籍保护事业的核心工作应是人才。国家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针对古籍保护人才奇缺的状况,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为培养古籍保护人才殚精竭虑,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加强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工作,举办多次全国性的古籍鉴定、古籍修复培训班,培训了一大批一线工作员工(下个月复旦大学将承办“第十期全国古籍鉴定与保护高级研修班”),但是,高端的、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建立,古籍保护人才建设的瓶颈依旧存在。复旦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为国家培养古籍保护方面的急需专门人才,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

因此,我很高兴复旦大学能与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合作,启动古籍保护方向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

复旦大学文献信息中心(图书馆)设立图书情报硕士点已有十年,去年准备转型,改为招收专业硕士,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家依托图书馆招收专业硕士的培养单位。今年初,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我校图书馆达成联合培养古籍保护方向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协议,每年资助10名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培养经费,我是十分赞成的,尤其是古籍保护这种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用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更易于人才的成长。

三年前,我校图书馆古籍修复专家黄正仪女士年岁渐长,面临退休。原图书馆葛剑雄馆长向我报告,希望延聘黄正仪女士,我认识到古籍修复保护人才的紧缺,特批同意黄女士延聘,并希望她做好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今年又特聘到上海图书馆退休的修复专家赵嘉福先生,担任我们古籍保护方向的专业硕士导师。学校将启动“绿色通道”,继续引进高端人才,组建优秀的教学团队,抓好人才培养工作,急国家所急,为国家输送优质的古籍保护方向的图书情报专业人才。

古籍保护需要复合型人才。“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是综合了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院、出土文献暨古文字研究中心的学术力量而组成的新型的跨院系、多学科的研究院,而且可以利用复旦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融合传统的人文与化学、物理、材料、生物、环境、计算机等理工科方面的研究力量,尤其是校古籍整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院、古文字研究中心以及高分子化学、微生物学、先进材料学、环境科学等学科,共同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古籍保护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我们将与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合作,建设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双聘导师,通过实践切实提高古籍编目与鉴定水平、掌握古籍文献修复实际技能。

复旦大学愿意与教育部所属兄弟院校一起,共同建设“古籍保护专业”,逐步建成古籍保护学科体系,为创立“古籍保护学”做出应有贡献。我们希望,在建设好古籍保护专业硕士后,向建设专业博士方向挺进。希望文化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与教育部合作,将古籍保护学科建设及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纳入“十三·五规划”。我们不仅要保护、继承中华古籍,而且要使中华古籍中的文字活起来,散发更灿烂的中华文明之光,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