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文化厅厅长 金兴盛
浙江是古籍珍藏大省,民间藏书之风历来盛行。全省现存古籍260多万册,公共图书馆中古籍藏量1000册以上的近50家。久负盛名的明代宁波范氏天一阁、清代湖州陆氏皕宋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民国南浔刘氏嘉业堂等藏书楼和天一阁方志、文澜阁《四库全书》等善本,不仅是浙江文化的重要财富,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瑰宝。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文化部和全国古籍保护中心的关心指导下,浙江古籍保护工作实现了高起点规划、有序化运行、规范化操作和科学化推进,一个规划合理、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下面,我从四个方面作简要汇报。
一、领导重视,科学规划
古籍保护工作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对浙江图书馆与杭州出版社联合影印出版文澜阁本《四库全书》一事专门作出批示:“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将其影印出版,这是文化建设的一件大事,对浙江省开展的文化研究工程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在《浙江省8家单位、398 部珍贵古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和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报道上批示:“这是一项很大成果,要继续努力做好收集选报工作。”2013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古籍保护工作会议,郑继伟副省长就“十二五”期间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全面部署。
与此同时,我省还将古籍普查、古籍库房建设纳入文化先进县评选考核体系。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古籍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公共图书馆主动将古籍送往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登记、并积极参加古籍保护培训蔚然成风。
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浙江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古籍普查工作稳步推进,古籍库房达标体系、珍贵古籍分级保护体系和古籍修复网络初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二、健全保障,有序运行
完善的工作协调和保障机制是古籍保护工作规范化运行的基础。在过去几年里,浙江省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文化厅牵头,成立了由省发改委等11家厅(局)组成的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强化古籍保护工作的组织和规划,有效促进了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发展。二是健全了古籍保护组织机构。浙江图书馆增挂“浙江省古籍保护中心”的牌子,承担全省古籍保护工作的业务指导、培训和学术研究等职能。设立由省内外古籍界专家学者组成的“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为全省古籍保护工作规划和方案的制订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各项工作向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三是设立了专项经费。省财政厅专门下拨经费,分别给予每家古籍重点保护单位10万元、每家古籍保护达标单位5万元、每部国家珍贵古籍2000元、每部浙江珍贵古籍500元的补助,用于古籍库房改造、珍贵古籍保护。设立古籍普查补助经费,按3.5元/册的标准计算,规定普查补助经费不少于50%用于普查人员的补助。至2014年,省级财政专项投入已达1200多万元,其中转移支付566.7万元。
三、注重细节,规范操作
普查登记是古籍保护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为切实提高普查登记的质量,我省自加压力,按最高标准进行古籍普查工作。一是编写《浙江省古籍普查信息登记项目规定》和《浙江省古籍普查手册》,为全省古籍普查员提供内容详实、易于操作的普查规范和工作指导。二是在推荐一线骨干参加国家培训的同时,我省先后举办(或合办)了11期全省业务培训班,累计培训400余人次,涉及古籍普查、编目、版本鉴定、修复等全部流程。同时,我省还在浙江图书馆设立普查实践基地,为全省普查人员提供实践辅导。目前,我省直接从事古籍保护的人员有314人,其中,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57人,高级职称专业人员59人,一个老中青相结合、金字塔形的人才梯队渐具雏形。三是要求各普查单位统一采用省古籍保护中心定制的书影采集装置,保证书影信息的统一性和可比性,也便于今后目录汇编工作的开展。四是坚持文字信息与书影信息双著录,始终以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为唯一入口,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扎实推进。目前,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上已著录数据115000余条,拍摄、上传书影57万余张。五是创新项目管理模式,以项目合同形式明确普查工作任务和补助经费数量,将普查成果与普查单位和人员利益充分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普查人员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湖州市图书馆等10家单位已完成普查工作,预计到2015年底前能完成所有古籍普查任务。
四、夯实基础,稳步推进
古籍保护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每一个环节都要踏踏实实地做好、做到位。一是开展中小库房达标建设。在积极参评“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推动全省古籍库房标准化改造的同时,我们认识到,浙江省古籍存藏分散,有大量万册藏量以下的古籍藏书单位,高标准完成古籍保护任务要从每一个库房做起。为此,我们提出了古籍库房达标建设目标,在国家提出的基本库房条件要求不变的前提下,把古籍藏量标准降低至3000册或善本800册,以扩大古籍保存条件改善的范围,带动中小规模馆藏单位的改建。实践证明,达标工程大大改善了我省古籍保存环境。目前,全省已有35家古籍藏书单位达到标准化库房的基本要求,存有古籍225万册,约占全省总量86%的古籍处于良好的保存保管条件之下。二是建立珍贵古籍名录分级保护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第一至四批《国家珍贵古籍保护名录》浙江省共有753部入选。启动浙江《省级珍贵古籍名录》评选工作,两批共425部入选。珍贵古籍名录分级保护机制的建立,使一、二级古籍中的大部分精华已被纳入名录,得到优先保护。三是建立全省古籍修复网络。浙江图书馆、宁波天一阁博物馆入选首批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名录,首批省级古籍修复中心和古籍修复站评选工作积极开展,预计10月份对外公布,全省古籍修复网络基本形成。初步建成浙江省古籍修复中央材料库,存储修复用纸189种55.3万多张。2007年以来,全省古籍修复工作持续开展,共计修复不同破损程度书叶256601叶,完成穿线换面等基础性维护54783册。四是再生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利用馆藏古籍影印出版《浙江文丛》、《绍兴丛书》、《重修金华丛书》、《义乌丛书》等,点校整理《浙江文献集成》、《台州文献丛书》等。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社会各界利用各古籍藏书单位开展再生性保护已达50余万页。五是做好古籍数字化保护工作。浙江图书馆先后完成部分馆藏家谱全文数据库、馆藏拓片数据库(一期)等工作,免费供读者使用;天一阁博物馆已完成馆藏善本古籍的数字化,逐步在其网站上推出使用。
各位领导、同志们,通过几年的努力,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对照《实施方案》的既定目标,仍有不少差距,还需要继续努力。这次会议之后,我们将认真落实好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古籍保护工作体系,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古籍保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