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金寨县南溪镇门前村,一座由当地“周家老屋”翻新建设小型徽派建筑群,如今成了当地百姓劳作之余最喜爱的去处。
今年1月,这里作为安徽省首个农民文化乐园正式启用,现在每天都会有村民来跳健身舞、下棋、借阅图书。完善的设施配备,规范化的管理运行,群众按需下单,农民文化乐园正在使这里农民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作为全国试点省份之一,去年5月以来,安徽省在首批20个行政村启动建设农民文化乐园,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功能定位、建设形式、资金投入和运行管理标准化均等化方面先行探路,成效初显。
近年来,文化惠民工程使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但同时暴露出城乡失衡、标准不一,内容单薄、利用率低,资源分散、各管一摊,重建轻管、可持续性差等问题突出,已不能有效解除基层群众的文化之“渴”。
“农民文化乐园是立足于构建满足学教礼仪、文体活动、乡风展示、议事聚会等多种需求的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使之成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平台。”安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在6日召开的全省文化体制改革会议上介绍,试点村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标准化配备,建一个综合文体广场,建讲堂和礼堂,建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室,建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崇德尚贤、美好家园四方面内容的文化墙。
在工程建设上坚持“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充分整合教育、体育、科技等有关方面的场地,合理布局。各个行政村因地制宜,有些农民文化乐园是由农民闲置房改造,有些由因学校布局调整留下的原村中心小学校舍改造,而南溪村则是与乡镇综合文化站、乡镇影剧院、便民服务中心、村部等联建。
“以前分散的时候老百姓来的少,改建合并以后,农民文化乐园设施更加齐全,老百姓到这来既能唱歌跳舞,又能看书议事,别提多热闹了。”南溪镇党委副书记程东田这样说。
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功效安徽结合实际情况,将农民文化乐园——与美好乡村建设、农村社区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相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在绩溪县临溪镇孔灵村,宽敞整洁的村中心广场,古色古香的思诚学堂,不仅聚集了不少当地百姓,也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作为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绩溪县去年以来选择5个行政村作为农民文化乐园的试点村,把农民文化乐园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打造“一村一品”,孔灵村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村里只有中心广场,现在又新建了思诚学堂、群众志愿服务站、文明巷以及汪家大院、徽派陶瓷书画艺术馆等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真正把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成为农民的精神家园。”孔灵村党总支书记吴云发说。
文化阵地建起来更要转起来。各试点村明确一名“村级宣传文化员”负责农民文化乐园日常管理工作,县乡财政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村级文化活动经费补助和宣传文化员工作补贴。截至2月底,首批20个试点村组建文艺队伍39支、队员1010人,开展各类活动107场,参与群众2.85万人次。
“农民文化乐园就是要定位接地气、运转有活力,要让农民唱主角,真正用得上、玩得转、愿意听、喜欢看。”曹征海表示,安徽省今年将把农民文化乐园试点范围将扩大到100个,覆盖全省16个市,将从内容服务、功能定位、建设形势、资金投入、运行管理标准化及指标体系作出相应要求。(来源:新华网)
上一篇: 力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 |
下一篇: 马鞍山公共文化服务百姓“点单”政府配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