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26日从“传承文明 服务社会——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工作成果展”上获悉,近30年用缩微拍摄技术抢救的珍贵典籍近15万种,已抢救文献胶片共计长度约为3534公里,超过北京到曼谷的距离。
该展由国家图书馆主办、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以下简称“缩微中心”)承办。展览运用互动体验方式,让观众亲身体验典籍文献如何拍摄成缩微胶片,并为观众提供了多种胶片还原设备,体验光学阅读与数字阅读的不同。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巡视员刘小琴介绍,1985年至今,缩微中心先后带领25家成员馆,共同开展珍贵文献抢救工作,缩微拍摄珍贵典籍近15万种,共计6700余万拍,其中善本古籍31759种、报纸4378种、期刊15230种,民国图书98493种。
据统计,在缩微中心各成员馆已抢救的各类文献中,至少有20%的原始文献因纸张老化、载体破损等原因,现已完全无法阅读,因缩微品的存在其内容信息和载体形式特征得以保存下来。而在所有已抢救的文献中,至少有70%的原件已不再提供一般阅览服务,缩微文献正成为读者利用的热门文献。(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 未来的公共图书馆什么样? |
下一篇: 如何抢救文献?来国图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