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上海召开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主体建设”学术研讨会上,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社科创新基地首席专家蒯大申表示,如何动员各类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目前中国公共文化研究领域探讨的主要方向,也是实践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机制正在初步形成,但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问题也日益凸现。与会专家认为,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公共文化服务参与主体尚不丰富,政府作为单一的主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现象比较普遍。社会力量参与的热情高涨,但信息、资源、机会并不对称。因此,需要进一步培育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主体。如何实现由单一的建设主体到多元建设主体的转变,这是当前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突破口。
文化部公共文化司司长刘小琴具体提到,可在公共文化机构推行理事会制度、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荣跃明认为,移动互联网技术为社会资源进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开了一条新渠道,互联网已经成为汇集各方资源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下一步需要继续探索和制定相关准入门槛和评估标准,使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主体更加规范化,以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来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上一篇: 中国图书馆学会举办第六届青年学术论坛 |
下一篇: 未来的公共图书馆什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