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广州市文化馆:演绎“生猛鲜活”羊城故事
发布时间:2014-12-30 17:24 来源: 编辑:公共服务司
信息来源: 2014-12-30

  中山大学教授黄天骥是土生土长的广州人,他曾形象地将新时期广州人的精神形容为“生、猛、海、鲜”,认为广州人务实进取、包容创新、奉献参与、热爱生活。其实,这不仅是广州人的精神,也是广州市文化馆人的写照。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文化馆首届年会上,广州市文化馆作为“2014年全国优秀文化馆”登上领奖台。从群星璀璨的全国群星奖比赛,到举世瞩目的广州亚运会;从中外宾客云集的国际合唱节,到大街小巷的基层文化活动,广州文化的繁荣与精彩背后,是文化馆人踏实忙碌的身影。这个仅40余人的单位,每年组织近百场全市示范性公共文化活动,举办形式多样的公益培训,创作和辅导大量群众文化作品,担负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任,书写了自己“生猛鲜活”的羊城故事。

  生:

  踏实进取、生机盎然的公益阵地

  第一次来广州市文化馆的人,经常会走过、路过却“错过”。迎面矗立的“小蛮腰”(广州塔)太抢眼,身后经过的商业街太热闹,位于居民楼中的文化馆就显得太“低调”。但是,走进文化馆不起眼的大门,却会眼前一亮:庄重的浮雕、简洁的色调、明快的灯光、富有活力的画作,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来访百姓感叹“这里有家的感觉”,外国艺术家也赞扬“I like the atmosphere”(我喜欢这里的氛围)。这个位于广州城市繁华地带的文化馆,是居民楼中一个废旧市场的华丽转身。克服场地局限,倾力营造氛围,组织特色活动,吸引越来越多市民前来……踏实、低调、不抱怨、勤耕耘,广州市文化馆人打造了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

  馆内精彩,馆外天地更广阔。在农村、学校、企业、社区、军营,文化馆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服务基地十余个。基层的公益服务,不是声势不凡的运动,而是细水长流的坚持。面向农村家庭、外来务工人员家庭孩子的公益培训项目“爱心艺术培训班”,自2004年起坚持每周在山区授课,已走过了11年的艺术扶贫路。

  团结合作,打造更大的公益平台。2014年11月下旬,文化馆文化志愿者艺术团刚刚结束了今年的第50场公益文化服务。与过去演出以文化馆的专业人员为主力不同,如今的志愿者艺术团,有专业院团的年轻演员,有大专院校的学生,有普通的艺术爱好者,还有社会公益组织的成员。根据每次活动的主题,文化馆会考虑不同的合作对象,从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基金会,到热心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的社会组织;从青年志愿者协会、义工联到各种NGO组织(非政府组织);从专业艺术团体到企业、行业协会……文化馆正在打造公益事业团结、合作、引导、扩散的大平台。

  猛:

  让展厅登上“小蛮腰”、挤进地铁站

  目光聚集的地方,文化也要追随。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夕,被广州市民戏称为“小蛮腰”的广州塔即将开放。文化馆主动出击,与广州塔管理公司协商,经过多次洽谈,最终在这寸土寸金的地标建筑中拿下了整整一层的免费场地。在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在这里举办了5场重量级的非遗展览,完成了一场现代高度与传统深度的对话。

  2014年,文化馆的目光转向了人流如织的广州地铁。在与广州地铁公司签订了文化艺术合作推广协议后,在广州最热门的几个地铁站,举办了零场租的公益展览,粤剧、中秋文化、重阳文化等文化展示区,成为地铁商业广告丛林中的独特风景。

  从广州旅游热门景点陈家祠,到位于城市中轴线的文化亮点广州新图书馆,都曾有过文化馆的展示空间。不局限于传统群文领域,大胆走出去,与公益机构合作,与社会组织共建,与热心企业共赢,通过实践与探索,打开公共文化服务的新格局。

  鲜:

  非遗给文化馆注入新活力

  2007年,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文化馆挂牌成立。时至今日,非遗中心已经成为广州非遗保护的权威机构,不仅圆满完成了名录及传承人的申报和认定工作,更走出了自己的非遗保护之路。

  深入农村挖掘民间舞蹈,将极具岭南特色的鳌鱼舞、醒狮舞搬上全国群星奖的舞台,铺垫传统项目的复兴之路;倾力打造高规格非遗音乐会,聚集岭南古琴、广东音乐两个项目传承人担纲演出,呈现一台岭南传统音乐表演盛宴;“非遗学堂”成为媒体关注焦点,广绣、广彩、榄雕、醒狮、太虚拳、盆景等每年30多个体验班,培养了一批批传统文化的粉丝;非遗走进大学,通过数年时间,将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等非遗项目纳入大学教育课程,打开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现代高等艺术教育合作之路;邀请民间舞狮高手,于文化遗产日,在祠堂林立的古村落,举办传统醒狮表演赛。

  与中山大学的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合作,建立各行业专家库,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打造非遗研究与保护高地;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与群文工作互动双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宣传双管齐下,广州市文化馆走出了一条精彩纷呈的非遗保护之路。

  活:

  既能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2012年的中国(广州)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是有40多个国家7000多人参赛的文化盛事。文化馆不仅参与承办了合唱界顶级的国际比赛,还将近百支团队带到了广州的社区街道,让来自世界各国的合唱艺术家走近群众,与市民同歌同舞,让广州的市民在家门口欣赏到世界高水平的合唱艺术。

  广州市文化馆具备了承办国家级、省市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更有着“让普通百姓成为文化繁荣受益者”的工作理念。无论是第九届中国艺术节,还是落户广州的金钟奖,文化馆在最专业的剧场担负重任的同时,也用各种接地气的公益活动,将专业艺术资源带到普通市民中间。“羊城之夏”“花城花开”“百歌颂中华”等惠民品牌活动见证着文化馆人的不懈努力。

  作为近年收获6项群星奖的单位,广州市文化馆的创作实力有目共睹。其主力创作人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他们的作品形式短小精悍,内容生动活泼,紧扣时代脉搏。这里有在非典、抗震、冰雪灾害时期鼓舞士气的作品,有大时代背景下普通市民的点滴故事,有充满乡土气息、挖掘民间艺术的精品佳作。

  “上得了专业殿堂,下得了基层社区”,这是文化馆对中心团队的要求。依靠散落在民间的艺术人才和广大的艺术爱好者,在科学严谨的组织管理下,文化馆的中心团队走出了一条“政府扶持,业余办团”的道路。其中广州合唱团在2012星海国际合唱锦标赛上荣获“铂金奖”。广州民族乐团曾走出国门演出,也曾在广州大剧院、广州星海音乐厅举办专场音乐会。广州青年舞蹈团的舞蹈《传》曾收获全国群文最高奖项群星奖。

  2014年底,广州市文化馆即将翻开新篇章。动工在即的广州市文化馆新馆项目,总建筑面积57000平方米,将成为广州市海珠湖以北一座设施现代、功能齐备、服务多元、极具岭南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新阵地。整体方案运用古代造园手法,充分吸收岭南四大名园的精髓,围绕“十里红云一湾水,八桥画舫十六亭”主题,建设面向市民的高水平公共文化培训、活动、展览的服务平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届时,广州市文化馆将以全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