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群众艺术馆2015“公益文化艺术培训”正式启动。
自2006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费开放并面向全体市民开办公益文艺培训以来,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在文化惠民的道路上已经迈入第十个年头。
公益艺术培训开展至今已累计让深圳3万多普通市民从中受益,不仅让许多中老年市民圆了年轻时的艺术之梦,也让更多有艺术天赋的孩子梦想成真。立足公益培训,市群艺馆还从参训学员中择优组建了馆属文艺团体,给予他们更多的展示平台。
“公益性培训并不是大量招收学员随便应付教学,而是有的放矢,有选择性地根据每个学员的专长特点进行因材施教,既优化了资源的利用,也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深圳市群艺馆馆长刘兴范说。
因材施教提高文艺培训质量
“去年我报了古筝班,今年我打算报合唱或者书法班。”在群众艺术馆门口,张阿姨笑着跟记者聊天,“我从小就爱好文艺,但是以前家里条件不允许,没学成。老了跟随儿女来到深圳,除了接孩子上下学,平时比较无聊,所以总想找点什么事情做做。”
一学期的课程张阿姨风雨无阻。一年学下来,她不仅能够弹上几曲简单的古筝曲目,还熟悉了很多中国民族乐器的知识和历史背景。“上课的时候老师很认真很严肃,但学到很多知识。我们老年人学习这些艺术,并不是为了要弹得多好,主要是在音乐中感受到美好的生活,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态。”
“每年都有几千市民走进我们的群众艺术馆,免费接受各个门类的艺术公益培训,除了一周两次的培训以外,每年底都将举办‘我们走进艺术殿堂’培训展示会,将在课堂上学到的技艺搬到舞台上,让学员们拥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市群艺馆培训部部长常虹说道。
自2006年率先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费开放并面向全体市民开办公益文艺培训以来,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在文化惠民的道路上已经迈入第十个年头。历经多年的不断提升与完善,免费艺术培训不仅成为群艺馆的核心工作,更是广大深圳市民心目中的“艺术殿堂”,至今已累计让深圳3万多普通市民从中受益。
每一期免费艺术培训招生时,市群艺馆都会出现门庭若市的场景。常虹告诉记者,每年来报名的学员有近4000人,招收学员超过2000人次。今年群艺馆进一步丰富了公益文化艺术培训的课程设置,设立58个培训班,学制为一年,培训内容涵盖美术、音乐、舞蹈、戏曲等各艺术门类,培训对象覆盖老、中、青、幼。
常虹介绍,每年招生时期都会开放3天接受报名,报名截止后将组织专业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报名者进行面试,择优录取。“我们开设初级班和提高班,以声乐为例,初级班主要招收声乐条件好,热爱唱歌但是零基础的学员;提高班对所招学员的声乐基础和艺术赏析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刘兴范告诉记者,群艺馆最初也是收费培训,“那时候学员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应家长要求来培训的孩子并不是真的喜欢,缺乏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所以我们便尝试免费培训模式。”在刘兴范看来,培养专才是公益文化培训的方向,既然不收费,就需要设定招收条件,通过精雕细琢来提高每一位学员的素质。“老师在招收学员时根据他们自身特长进行选拔,因材施教提高培训质量,而且经过选拔进入培训的学员也会更用心。”
据悉,因课程设置丰富、培训水平高、市民受益面广市群艺馆受到了国内群众文化领域的普遍关注,深圳市群众艺术馆“公益文化艺术培训”项目在2013年文化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第十六届群星奖评选中,获得群星奖项目奖。
民间文艺力量助推公益教学
据了解,深圳市群艺馆目前共有在职员工68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5人、中级职称24人,专业力量的配备在全国范围内都属佼佼者。为体现对公益培训工作的重视,该馆将一半以上的业务骨干都投入到公益培训第一线,年均开设文艺培训超过50班次。
“藏艺于民”是深圳文艺发展特点,除了馆内的业务骨干投入到公益培训第一线,群艺馆还充分挖掘和动员老艺术家、退休教授等民间文艺力量参与到公益培训中来,丰富课程内容。常虹表示,选择外聘老师时,主要是通过老师的资历、代表作品及从事公益事业的意愿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我们能给老师们提供的只有一点交通费或者午餐费,但还是有很多老师愿意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这让我们很欣慰。”
宝安区艺术摄影协会副会长罗章泽就是公益培训摄影课的外聘老师,在群艺馆任教之前,他就已经投身于公益培训事业中。“我们来任教是全公益没有报酬的,我们只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更多市民有所获益。”罗章泽说。
罗章泽的摄影班级每个班招收50个学生,其中只有约30个学生是正编,其余20名学生则是旁听生。“由于需要课堂讲解作业、逐个点评学生作品,这样的安排也是为了更充分地与学员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罗章泽告诉记者,每堂课的前20分钟都会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总结典型问题,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提高。
除了常规的课程,罗章泽还在教学中穿插采风实践,有时会带着学员在群艺馆周边拍摄自然风光,有时候让摄影班的学员走进其他课程培训班,去拍摄教学花絮,学习用照片叙事,让学员能充分将学到的理论应用在实践中。“今年的培训我们计划跟其他歌舞类专业合作,对他们的教学进行跟踪,从台下练功到台上演出,让课程逐步深入,也让学员更多地接触系列性的报道。”
“走进艺术殿堂”培训展示会是每年检验艺术培训成果的品牌活动,除了将舞蹈、声乐、少儿京剧、乐器类的数十个培训课堂艺术化地搬到了舞台上,美术、书法、摄影班的学员也将会有自己的作品在馆内集中展览。“每年摄影的展览都是我们自己策划,将学生的作业作品分类别进行展览,尽可能让每一个学员的作品都得到展示。”罗泽章说,在展览过程中,会邀请专家到场参观指导,每年都会有不少作品获得专家称赞,被挑选送去参赛或者发表在杂志上。
业余合唱团唱出专业水平
虽然是免费培训,但教学成果并不“打折扣”。参与公益培训的学员们多次在声乐、美术、书法、舞蹈等方面获得省级以上奖项。在公益培训的基础上,市群艺馆经过选拔先后组建了“群声合唱团”、女子老年舞蹈团、少儿艺术团、民乐团等群众艺术团体。
“群声合唱团,顾名思义,就是要听到群众的声音。”群声合唱团总指挥陈光辉说道。作为群艺馆馆属合唱团,2007年成立的“群声合唱团”是公益培训学员中的佼佼者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团体。陈光辉告诉记者,从国内比赛到国外演出,群声合唱团的作品得到了专业评委的一致好评,甚至“赛过”专业成人团体。而这样一支高水平的合唱团体,团员竟然多数是退休的老年人,有些甚至没有任何音乐背景。“我们现有团员90多名,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最年长的团员已经超过70岁了!”
“虽然是业余的合唱团,但我们要以专业的水平要求自己。”群声合唱团在团员进出和制度管理方面都有着明确的规范。陈光辉介绍,由于合唱团规模有限,因此设立了淘汰机制,每年都会对现有成员进行考核。“如果有团员请假或者暂时离团3个月以上,想再进团就需要考试,这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陈光辉说,“目前在这个庞大的集体里,有一半以上的团员一直坚持伴随着群声合唱团成长,从未离开过”。
陈光辉说,合唱团不仅从培训班中挑选种子学员,也面向社会招纳优秀人才,并随时欢迎想要加入的学员进行面试考核,“随着合唱团的发展,我们对公益培训班的学员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学员能力也越来越强了”。
对于许多团员来说,合唱排练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常排练时,团员们都准时参加不轻易请假,为了提高演唱水平,除了每周两次的常规训练,各个声部还自行组织该声部成员进行加练。“我们曾经在18天内排出一场全新的京剧音乐会,团员们几乎天天自行排练,这种精神是许多青年团体都做不到的。”
现在,参加培训的学员们很多都已经成为社区文艺骨干。他们在走进艺术殿堂的同时,也感染着家里其他人。学员李燕玲,每次去演出家人大都会来捧场,有时包括5岁的小外孙,“家人、朋友都会受到艺术熏陶和感染”。
公益文艺培训将延伸至网上
作为一项公益事业,公益培训的开展势必会面临资金成本等问题,刘兴范告诉记者,公益培训班开展后,班级数量增加,学员数量成倍增长常常让群艺馆全负荷运转,房租水电费每年都超预算,超出的金额只能从群艺馆自己的事业费里扣,最高达到113万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不断向政府各个部门提出申请,希望政府支持这样的公益文化培训,为公益文化服务成本埋单。”刘兴范的呼吁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如今政府每年都为群艺馆的公益文化培训事业补助80万元水电费。
作为一个群众艺术馆,能够拥有12位正教授级的专家,专业力量的配备全国范围内都属佼佼者。但是,尽管拥有人才优势,场地资源、师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就算公益培训惠及了几万市民,但与深圳1000多万的人口相比,这不过是杯水车薪。因此,我们近年来对业务范围进行了转变。”刘兴范表示,在保证基础培训的前提下,公益培训的目标不应该局限于每一个普通百姓,而应该关注“种子”培养。何为“种子”?就是指各区基层文化干部。“通过培训各区各种门类的文化干部,鼓励各区街道办文化站开展普及工作,让他们成长后再往下‘播种’,这样呈网络状发散,就能更好地扩大群众受益范围。”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场地和人力资源的限制问题,扩大公益培训的服务范围,群艺馆从5年前开始研究“数字文化馆”这一课题,希望通过虚拟网络和实际教学的结合,将公益文化培训作一个“零距离”延伸。“举个例子,比如一位市民想学舞蹈,只要在家打开手机或者电脑,进入群艺馆的相关网页,就能跟着视频一个八拍一个八拍地学,不需要到馆内来上课,这样就能让艺术真正走进每个深圳人的生活。”刘兴范表示,该项目课题今年已经要在文化部结项了,初具规模的“数字文化”体验馆将会在今年底建成并试行。
上一篇: 青海文化馆协会成立 |
下一篇: 青海省图书馆(二期)、美术馆、文化馆项目主体工程已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