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是我国第26个“全国助残日”。日前,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省教育厅等单位在济南联合举办了“光明之家·视障数字阅览室”设备发放仪式暨技术人员培训会。会上,山东省图书馆向全省17个市的特殊教育学校发放阅览室专用设备,并宣布在全省市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和全省特殊教育系统开通“光明之家”视障数字阅览室。至此,“光明之家”视障数字阅览室在山东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和特殊教育学校实现了全覆盖。
从跨越数字鸿沟开始
近年来,山东省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手,对视障人群的数字化阅读、活动参与等给予了较多关注。
根据山东省残疾人联合会统计,目前山东省的全盲和低视力人群达67.3万人,其中61.9%的人没有上过学。视力的障碍,让他们在获取文化知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存在先天的劣势。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指出,要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加强对残疾人文化艺术的扶持力度。尤其在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公共文化服务与普通人的距离越来越小,保障盲人等残疾人的基本文化权益则变得更为迫切。
2014年10月,山东省在省图书馆建成并开通了面向视障人群的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系统——山东省“光明之家”盲人数字图书馆,并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基层视障群体的服务站点网络。“光明之家”盲人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架构为“一站、一库、一网”。“一站”即“光明之家”数字图书馆网站,采用语音导航技术,盲人朋友只需较少的按键或语音指令,即可完成操作;“一库”是对传统数字资源进行无障碍数字化转换,重视音频资源的利用和文本资源的数字化改造,构建起盲人数字资源库群;“一网”是建立功能完善的盲人阅读末端服务体系,构建延伸到盲人身边的基层服务网络,山东各特殊教育学校的视障数字阅览室就是其中一项。
目前“光明之家”盲人数字图书馆已建成59个基层服务站点,提供服务的数字资源达到15TB。
“世界变得更大了”
在山东省文化厅、省教育厅及山东省财政厅省级财政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先进的数字设备、优秀的数字资源将被送到全省17个市的特殊教育学校的视障学生身边。
“光明之家”视障数字阅览室划分为阅听区、网络浏览区、藏书区等,方便视障学生进行阅读学习;配备的设备包含多媒体电脑、盲用读屏软件、盲文点显器、智能阅读机、听书机等30件先进的无障碍数字化设备和多种盲文图书、光盘。视障数字阅览室充分利用“光明之家”盲人数字图书馆“一站、一网、一库”的优势,用操作简便的无障碍网站与内容详实的数字资源库,通过终端服务网络将有声电子书、讲座、曲艺、戏曲、影视剧等丰富的资源送到视障学生身边。
活动现场,济南市特殊教育中心的视障学生们对发放的设备爱不释手,对各种设备和资源逐一体验感受。“书籍点亮了我的世界,数字阅览室则让世界变得更大。”济南市特殊教育中心学生于永烨说。
“视觉障碍给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的不便,我感同身受。”济南市特殊教育中心校长嵇晓婴表示,“这些孩子,有的看不清,有的看不见。而日新月异的电子科技产品及视障数字阅览室的建立,让这些孩子也可以熟练地使用电脑,平等地享受到了现代文明带来的便利。”
丰富服务内容任重道远
“‘光明之家’盲人数字图书馆能在文化助盲、文化助残事业中取得成绩,是社会各界多方合作的结果。”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说,山东省各级公共图书馆未来将继续与当地残联、盲协等合作,规范服务流程,增加服务内容。据了解,山东省文化系统将以这次“光明之家”视障数字阅览室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扩展站点建设的数量,力争用3年到5年的时间,在全省建成150个左右的基层视障群体数字文化服务站点。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表示,教育系统将按照建设要求,开辟专门的场所建设好阅览室,并配备专兼职服务管理人员,确保每天开放不少于8小时。
据中国视障文化咨询服务中心主任韩忠义透露,我国约有1700万盲人,是数量庞大、特性突出、需要特别关怀的弱势群体。据相关部门对全国390万注册盲人的受教育程度调查发现,盲人阅读率与正常人阅读率差距甚大,深层次、多样化的盲人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业内人士认为,“光明之家”盲人数字图书馆对解决盲人数字化服务的问题提供了借鉴。原来公共文化机构的一些助盲服务,或被动地坐等盲人读者上门,或让盲人自助访问网站,造成盲人朋友的一些不便,且服务人群尚不能完全覆盖广大视障人士。山东通过多方联动,建立完善的社区化、个体化盲人阅读服务机制是大势所趋。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