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曾游历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人感慨,欧洲国家的街头,华发老人比比皆是,活泼少年却似躲起来一般,这个文艺复兴时风起云涌、工业革命曾如火如荼的欧洲仿佛真的已经“老”了,而我国何尝不是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无论是大中城市还是农村地区,每天清晨或傍晚的公园、广场、河边等场所,随处可见唱歌、跳舞、下棋的老年群体,这大概可算作我们对于老龄化社会最直观的感受。
文化养老是相对于物质赡养而后起的一种积极的养老理念,能帮助老年群体树立健康积极的老年价值观,也是一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人文关怀的养老方式。当面临老龄社会不可回避的现实挑战时,文化能为老人们做些什么?或者说文化养老的现实意义与实现途径又是什么呢?
文化养老概念应运而生
我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变老”。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或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10%,则该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我国进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据此标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截至201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据预测,到2053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4.87亿,占总人口的34.8%。
“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增量巨大、地区老龄化不平衡等特点。这影响着我国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劳动生产率与技术革新、社会分配与产业结构。”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表示。
“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仅仅是公民老年期的养老问题,它既是人口问题、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从根本上讲更是一个文化问题。人口老龄化涉及个体生命的意义,直接触及人类最敏感的神经。”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
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老人的养老需求已不满足于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希望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85岁的北京市民敖正平,快退休时就开始发愁每天大把的时间要做什么,20多年来他组织合唱团,在社区参加话剧社、学书法。他说:“文化活动已成为我的精神寄托,也是我退休生活中最重要的需求,它不仅让我有了乐趣、有了朋友,还起到养心、养生的作用,感到满足与幸福。”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当一个个例子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时,文化养老的概念便应运而生。杜鹏表示,中国已经进入长寿时代,老年人的生活如何过得更加丰富多彩、跟得上社会的发展、满足自己的文化需要都与是否能够实现文化养老联系在一起,因而,重视与研究文化养老成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各方助力让老年生活更精彩
文化养老如何实现是目前全国多地都在积极探索的事情。“文化养老的要义是满足老人心灵和情感的需要。这种需要是在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物质前提下孕育出的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发贵表示,它涉及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体育和老年产业等,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国家、社会、家庭和社会组织合力推动。
为推动老年文化工作的开展,国务院、文化部等都出台了相关文件。1999年,文化部出台《关于加快老年文化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地方文化部门认真搞好老年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办好老年大学,建立老年教育网络,搞好老年文化活动的管理和规划。2011年,国务院印发《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提出要加强老年教育工作、老年文化工作、老年体育健身工作,扩大老年人社会参与的任务。2015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将老年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活动。在政府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推动下,近几年我国的文化养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
多位专家将目前文化养老的主要内容分为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老年教育、老年文化活动三大部分。
老年教育当下的载体主要是老年大学。多所老年大学负责人表示,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创立老年大学,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且入学门槛低,造成老年大学一座难求、“老学员不出去,新学员进不来”的现象。
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各级各类老年大学近6万所,在校学员约677万人,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老年人达220多万人。不过这与我国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仍不对等。以文化部为例,文化部及各级文化行政部门依托省、市、县群艺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等机构,多渠道兴办老年大学。截至2015年底,全国文化系统共有老年大学800多所,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多部门推动、多形式办学的老年非学历教育发展格局。然而,老年大学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三个不平衡:一是老年大学现有教学资源与老年人迅速增长的求学需求不平衡;二是老年大学教材编制、课程设置与老年人多层次文化水平、多元化学习要求不平衡;三是面向老年人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总量不足且较为分散,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平衡。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5年12月《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文化系统老年大学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正式印发,确定了10所文化系统老年大学为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半年来,各试点单位教育教学设施设备有所提升,规模逐步扩大,社会活动持续拓展。如文化部老年大学加强了与北京朝阳社区服务中心等的共建合作,校区和教学点增至11个,教学班级增至66个。此外,文化部老年大学将紫竹院公园、莲花池公园的业余合唱团组织起来,在公园里开办露天声乐班、指挥班,让老年教育走出教室,受到欢迎。
老年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在各地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无论农村还是城市,从文化设施到平台的建设、品牌活动与文艺团队的创立都在大力推进;这些活动或由政府主办、社会力量参与,或企业自办,或群众自发;文化活动形式更加多元、丰富,且充分显示出对老人的尊敬和呵护,体现出文化养老的人文情怀。
例如,在平台搭建上,全国老龄办创办的中国老年文化艺术节、文化部主办的中国老年合唱节、天津的社区文化艺术节等都受到了极大好评。特色文化活动上,2013年,北京朝外街道和爱行志愿者团队共同发起了“老年人撰写回忆录”项目,多位老人因此拥有了自己的专属回忆录;老龄人口高达28%的江苏太仓市,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文化养老”,2014年当地开展了为全市64名百岁老人“送一份尊老金、进行一次体检、拍一次百岁照”主题活动,深受欢迎。团队建设上,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近年来鼓励老年人自办文化、自组团队,目前登记在册的各类老年文艺团队有62支,且于今年1月成立了八里庄街道文化联合会,加强对各团队的管理,着重培养品牌团队。
此外,随着家庭规模的日益小型化和人口的迁徙,老年人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比例较低,北京、上海、江苏、辽宁等地针对独居、空巢、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推出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卡”等项目,不仅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护理保健服务,还有为老人读书读报等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
解决养老问题中国有自己的优势
“中国的老龄化现实是严峻的,但要清楚地看到,解决养老问题中国有自己的优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潘屹表示,其中的一大优势便是孝文化理念。在传统的文化认知上,老人不会因为退休而失去家庭社会地位,反而会受到孝敬,还有家庭亲情文化、邻里互助等传统文化虽然在社会发展中受到一定的冲击,但依旧坚韧地绵延续展。亲老敬老的理念与文化养老的理念基础也一致。
在河北省邢台市威县,一个有现代千叟宴之称的“特殊”聚餐已盛行6年。每月阴历初一、十五,全县17个乡镇24个村65岁以上的老人一早便会赶到孙家寨村,享受由村里的年轻人和志愿者准备的一顿“免费饺子宴”。活动首创者孙家寨村村官付宏伟说:“最初我看到村里的空巢老人十分孤独、寂寞,所以组织本村的老人一起聚餐,后来周围村子的老人也闻讯而来。现在还搭配着市、县的送戏下乡演出以及乡亲们的自娱自乐,原本安静的村子热闹起来了。”如今,这个活动形式在河北多个乡村及其他省市被复制。杜鹏表示:“包饺子仅是一种载体,诸如此类的孝文化活动恰恰是针对农村地区孤独且缺少文化关怀的老人的一种孝道,无疑在发扬孝文化的同时丰富了老人的生活。”
践行“积极老龄化”理念
文化养老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老年人要以积极的态度和行动面对生活,发挥其生命能量,实现自我价值。2002年,第二届世界老龄大会就提出“积极老龄化”观念,包含了健康、参与和保障三根支柱,对老年个体来说就是活跃老化,自我实现甚至超越自我;对社会来说,则是积累老年人力资本、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古今中外,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耄耋老人著书、研究,甚至成就一番事业的实例屡见不鲜。如前不久去世的杨绛的《洗澡》、《我们仨》等作品都是在70岁后写就的,小说《洗澡之后》更是98岁才开始动笔……不仅是文化名人,随着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更多的老人也逐渐培养起新的老年价值观,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日益强烈。例如,退休后30多年,常穿梭于北京大小胡同拍摄对联、门墩以及北京城面貌,以期能为后人留下北京记忆的85岁的吕宝华;活跃在地铁里、公交车站及各个社区的老年文化志愿者……
“文化养老本质上是‘有文化的养老’,是让老人更有尊严、更体面、更有价值地生活,可谓是积极老龄化的有益尝试。”胡发贵表示。
《中国文化报》记者 张 妮
·声音· 实现文化养老还需多方努力 杜鹏(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养老是指满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求,因此,老年人有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并不是一个新的认识。自古以来,养老并不等于老年人有吃有穿就可以了,老年生活是否快乐充实,是否能够体现出老年的尊严都是重要的内容。 从中国的现实看,实现文化养老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需要在观念上重视文化养老。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数量即将超过少年儿童数量,但是全社会仍然缺少对文化养老的认识。因此,需要在理论上分析文化养老在养老事业中的重要性。其次,文化养老如何实现?政府、社会、社区、家庭各自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养老如果没有一个清楚的职能划分,没有具体的落实主体和职责的区分,很难产生实际的效果。第三,如果将文化养老看作是养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措施与路径上都会是全新的布局。 为老人提供的文化服务存在不足 杨永恒(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对于老年人、青少年、弱势群体而言,公共文化服务尤为重要。步入老龄化社会,公共文化对老年人的意义是:首先,如今许多老年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因而从家庭获得的精神慰藉较少,而公共文化有很多群体活动可以起到心灵、精神上的抚慰,老年人可以借此接触很多朋友,减少孤独感,提高幸福感;其次,目前社会各界注重培育老年人的爱好,开设了很多老年大学,这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有助于其身心健康,有利于整个社会的良好发展。 然而,当下为老人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第一,一些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如广场舞,由于管理、场地等问题,导致社会对此很有异议。第二,老年人也分很多种,空巢老人、贫困老人、高龄失能老人等,各个群体需求都不一样,所以政府还应更多地去调查、分析当下老年人的需求,使服务更有针对性、服务效能更高。第三,为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要鼓励老人自办文化、自组团队,政府则应对此有一些扶持举措,以便他们能更好地开展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进入长寿时代,在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团队结构等内容上,相关部门就要根据老年群体的新需求来思考问题、做好规划和设施布局。 歌声驱散了我的阴霾 任秉欣(文化部退休干部、文化部老年大学学员):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特别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都面临着走完人生旅途的最后一里路问题。 我的老伴2009年因病去世,之后我的精神状态一直不太好,每天要服用七八种药,如何走出低谷是摆在我面前既严峻又现实的问题。为了摆脱寂寞,我决定试着参加两个歌咏队,因为时间不冲突。除了学习乐理知识和科学发声外,我还体会到三点好处:一是以歌会友,结识了许多新朋友;二是每位队员都愿意主动承担打水、复印歌谱等任务,大家都很有集体荣誉感;三是抒发情怀、宣泄郁闷,每每唱歌时都要排除杂念,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我深感,歌声给我了勇气和力量,帮我驱散了阴霾。此外,我还学习了书法和诗词,现在我的心态平和多了。每个人境遇不同,对那些跋涉艰辛的老朋友,如果尚能自理,不妨试试文化养生,或许能助我们一臂之力。 做养老服务的人都有些情怀 翟宁(北京颐佳养老创始人):2013年初健康的父亲被误诊为癌症,经历了一次手术后,得了抑郁症,当时他特别希望有人来陪伴他,希望我辞职在家照顾他。当时,我发现能为父亲这样的老人服务的机构太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选择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并且将重点放在积极心理服务、精神关爱服务等方面,让老人不要因为过度的被动照料而成为退化者、依赖者。所以,颐佳养老倡导积极老龄化的理念,一直致力于社区文化养老服务,建立了“课程+服务”的文化养老新模式。我们2015年服务的社区有12个,今年计划服务的社区有50个,继续重点打造以文化为特色的养老服务站。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感做养老服务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些情怀,因为这是一份需要更多爱、更多耐心、更多责任的工作,如果没有情怀,很难能坚持下去,更别说能做好。(皓月采写)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