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西藏碧空万里,海拔3700米的首府拉萨正处于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克服高原反应、冒着酷暑,2016年“春雨工程”江西省文化志愿者西藏行“赣南采茶歌舞”专场演出近日走进拉萨。35名文化志愿者克服重重困难接连奉上两场文化大餐,动听的旋律、欢快的舞姿、绚烂的民族服饰……文化的春雨无私浸润着日光城的各族群众。
客家采茶歌回荡高原
“春天马格叫呀嘿咳,春天斑鸠叫呀嘿咳,斑鸠里格叫得亲,是格里格叫得好,依呀依子哟……”7月12日,布达拉宫脚下的宗角禄康公园响起了由赣南民歌改编的《斑鸠唱新调》,观众群中几名外国游客一直拿着摄像机拍摄,来自英国的保罗边比划边用不太熟练的中文兴奋地说:“中国的文化好神奇,今天的演出很精彩,歌曲旋律特别动听。”
赣南采茶戏是江西省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赣南采茶歌舞是在赣南采茶戏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具魅力的歌舞形式。演出现场,志愿者们带来了赣南采茶歌舞《睄妹子》、唢呐独奏《十送红军》、畲族山歌《敬酒歌》、笛子表演《赣南采茶曲牌联奏》、歌伴舞《茶香中国》等精彩节目。悠扬的旋律中,演员们轮换着表演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交叉步等赣南采茶歌舞的经典动作,给观众带来了一次别样的文化之旅。
演出在表现客家人喜获丰收的大型赣南采茶歌舞《筛得日子亮又圆》中结束。看完节目,藏族观众扎玛满面笑容地评价:“音乐好听,跳的舞也好看,跟我们这儿的歌舞就是不一样!”
全情投入,克服高反坚持演出
“要把最具客家特色的节目奉献给西藏人民!”确定这次要到西藏为老百姓送文化,赣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赖俊贤高度重视,多次检查赴藏的准备工作,反复筛选最能代表江西特色的节目参加“春雨工程”。
从平均海拔20米的江西到平均海拔3700米的拉萨,初登高原的文化志愿者们几乎全都出现了高原反应。“时间有限,绝不能因为自身原因拖团队后腿!”坚定了信念,到达西藏的第二天,全体演员就打起精神,认真做起演出前的准备工作。在舞台旁临时搭建起的化装间里,刚结束表演的花棍舞演员王艺静还没坐稳就一头冲向氧气瓶大口吸氧。“花棍舞动作多,活动幅度大,在台上不怎么觉得,一下台头就晕得不行。”王艺静喘着粗气说,“虽然很辛苦,但看到台下那么多观众,觉得一切都值了。”
“在西藏演一场相当于在其他地区连演几场的工作量,体力消耗特别大,加之高反严重,演员上台前和下台后基本都靠吸氧维持。但一上台,想到要把最好的表演献给西藏同胞,每个人又都专注起来。”负责此次演出的舞台总监、赣州市艺术剧院副院长崔军透露。全情投入换来的是高度评价,在看完文化志愿者西藏行的第二场演出后,西藏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副处长米玛卓玛激动地说:“演出很精彩,很有江西地域特点,这种文化交流要越多越好。”
让春雨润泽更多百姓
借助文化部、中央文明办主办的“春雨工程”,赣藏两地文化行政部门共同协作,促成了江西文化志愿者此次雪域高原之行。除了丰盛的文艺演出,在藏期间,志愿者们还走进西藏自治区群艺馆,了解当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两地群艺馆负责人还就西藏藏南、藏北地区与江西革命老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差异、全民艺术普及、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这是江西文化志愿者走得最远、到达海拔最高的文化志愿活动,它既是赣藏两地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喜事,也推动两地的交流从文化志愿服务扩大到公共文化建设的多个领域。”江西省文化厅副巡视员丁跃总结:“近年来,江西积极参与‘春雨工程’,仅在今年就圆满完成了3次‘春雨工程’项目,派出130余人次的文化志愿者先后走进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广西、西藏等地,让不同民族的同胞欣赏到江西红色革命老区的风采。”
文化因交流而生动,因合作而繁荣。2015年,“春雨工程”江西万安县农民画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展览后,今年3月21日至25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通过“金色牧歌——吉祥草原·岩画艺术”展回访江西,“春雨工程”真正成为不同地区和民族间文化交流的“鹊桥”。
《中国文化报》驻江西记者 柯中华 实习记者 伍文珺 通讯员 陈 俭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 江西新余:村文化室成了“便民之家” |
下一篇: 天津文化志愿者走进青海甘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