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信息化进入全面提速的新阶段。在公共文化领域,早在本世纪初,国家就重点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数字建设工程,各级地方政府也加大了包括互联网终端设备在内的基础设施投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浪费现象严重,产品内容不够丰富,服务形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现有公共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制约着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的发展。
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启动相关平台建设试点,为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标准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但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仍然举步维艰。笔者认为,要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前提是要制定标准。没有统一标准,就会导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极大浪费;没有统一标准,就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制约资源转化整合以及后续产品开发等工作进展;没有统一标准,对未来发展无法形成稳定预期,也很难吸引社会力量参与。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从内容上看,与社会公众的视听娱乐需求相关,最应该也最便于数字化。事实上,通过多年的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建设已探索出一些经验,为后续建设的加快推进创造了良好条件。一系列新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的开发应用,改变了公共文化设施的存在样态、表现方式以及公众的参与方式和体验方式;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现实需求,已经和正在催生出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和产业业态,如数字资源生产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设备生产企业,以及公共文化软件、系统研发企业等,展现出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景。应该说,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解决好标准化问题,突破瓶颈,迫在眉睫。
要解决好标准化问题,首先要提高对标准化的认识,认清其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体系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关系到民生幸福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西方国家网络应用的前三名排序一般为商务、即时通信、信息,而我国则是信息、游戏、电子商务,我国网民对网络需求的特点,也印证着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对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与需要。我们必须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重要阵地、确保文化安全的高度,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守土有责的强烈使命感和紧迫感,把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数字化建设中的标准化问题,提到应有的高度。提高对标准化建设的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字化时代的阵地意识。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家园的基础工程。事实证明,网络时代拥有物理网络资源以及网络监控权,不等于拥有话语权。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正在改变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方式,正在催生“谁控制网络空间谁就能控制一切”的法则,作为主阵地的公共文化领域的守土者,我们必须围绕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提供内容丰富、应用便捷的服务,加紧工作,争取主动,有所作为。二是要站到国家利益、国家文化安全、抢占制高点和话语权等高度去认识,不能囿于狭隘的地方政绩、部门利益等视角。
其次,要统一认识、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标准化属于应用技术范畴,并不玄奥。认识问题解决了,政策措施到位了,并不难攻克。何况,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此,国家层面有必要统一协调,集中使用资金,调动各方面力量,进行技术攻关。在推进过程中要敢于突破条块限制,变各自为政为统一行动,全力以赴,攻克难点,而且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调动各级官员、文化工作者及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另外,各级领导在价值取向上要有全局意识,着眼新时期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以建设好阵地为目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服从全局。( 帅 胤)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 甘肃平凉:持续推进精准文化扶贫 |
下一篇: 文化软实力 发展硬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