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位村民坐着马扎、板凳,甚至坐在小货车车厢里,乐呵呵地看着乡场舞台上一幕幕好戏,演员唱到精彩之处,台下不时传来喝彩声,更有人咿咿呀呀地跟着哼唱,热闹程度好似过年。这是近日由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青岛市文化馆承办的“希望的田野”文化志愿服务进农家活动在胶州市洋河镇山周村文化广场开展时的一幕。
近年来,青岛公共文化服务四级网络逐步升级换代,从城市中心到偏远的田间地头,从大规模硬件设施建设到全方位软件服务体系供给,全市63处文化场馆实现免费开放,每年服务市民超过700万人次,各街道、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也全部实现免费开放,文化惠民把大量精彩的演出、展览等以公益或低价方式带到市民身边,不仅将文化送入社区,更种到百姓心坎。
政府助力 普惠于民
10月25日晚,《红梅绽放京剧晚会》在青岛市李沧剧院上演,《夜深沉》《春秋配》《野猪林》《虹桥赠珠》等精彩唱段引来观众的阵阵叫好声。“青岛惠民院线·走进李沧剧院系列京剧惠民演出”活动从10月19日持续至11月上旬,《穆桂英大战洪州》《沙家浜》等在内的12场京剧演出,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韵味十足的京剧大餐。
“30元买张票很便宜,我基本是场场不落,连于魁智、李海燕这些名家的演出我都看过。”53岁的王亚琼不仅爱看京剧,演起京剧来也是毫不含糊,她所在的青岛市老年服务中心七彩风京剧团每年都会到敬老院、福利院等进行约20场义务演出。“现在像我们剧团这样的票社在青岛有上百个,大的票社有三四十人,一些小票社也有十几个人,老年服务中心在民政大厦为我们提供免费的排练场所。”王亚琼说。
除了京剧院的惠民演出,青岛市其他院团也连年推出惠民票,而这与政府的补贴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岛演艺集团旗下的话剧院、歌舞剧院、京剧院三个院团,再加上4个剧场,政府一年补贴500万至600万元,这对青岛惠民院线形成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李文革说。
让市民享受零门槛文化服务
近日,青岛胶州市洋河镇老年公寓里欢声笑语,好不热闹,来自青岛市博物馆文化志愿宣讲团的志愿者正在为老人们进行一场关于古钱币的讲座。由于场地有限,不少老人都带着小板凳听讲座。
通过流动展览的形式走进其他老年公寓以及村庄、军营等地方,青岛市博物馆让平日不便到博物馆实地参观的群众更多了解青岛的历史与发展,亲近博物馆。除了“走出去”普及文博知识,青岛市博物馆还通过免费开放的展览、“文博讲堂”等各种公益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博物馆。今年51岁的李一丁是“文博讲堂”的常客,他告诉记者:“最近听了一场《寻找黄金船——南中国海水下考古》的讲座,期待着去广州看看南海Ⅰ号,还准备买一本讲座中提到的小说《寻找黄金船》。”
据了解,青岛市近年来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实施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工程,全市63处文化场馆实现免费开放,包括37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26处公共图书馆、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每年服务市民超过700万人次。各街道、镇综合文化站和社区、村文化活动室也全部实现免费开放。自2008年开始,市财政每年设立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专项经费400万元,让更多市民享受零门槛的公共文化服务。
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日前,青岛火车站候车厅人来人往,《爱的地址》《城里的月光》在人群中响起,歌手一边演唱,一边缓缓走入候车厅,过往旅客纷纷驻足、拍照、合唱,加入这场突如其来的快乐之中。
这是2016青岛市文化馆“微演艺”“六进”活动的一部分,“微演艺”“六进”活动自2014年启动以来,已在商场、机场、火车站、广场等公共场所多次登场,成为岛城独具特色、广受欢迎的群众文化活动模式。
近年来,青岛市不断创新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实施了“文化点亮青岛”行动计划,满足市民各层次、各方面公共文化服务需求。除了“微演艺”“六进”活动、“希望的田野”文化志愿服务进农家公益巡演活动等,青岛市还推出了“领读一百天,改变人生路”阅读活动,活动邀请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等20位在不同领域具有较强影响力或代表性的人士担任领读人,由他们通过报纸、网站、广播、微信、微博等方式,向市民和粉丝推荐图书,交流阅读心得。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明表示:“让参与的市民以每天跟读的形式,共享阅读的快乐,在共同阅读中总结分享个人的改变历程,使得更多市民浸润书香,爱上阅读,进而激发城市发展的创新活力。”
《中国文化报》驻山东记者 华 伟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上一篇: 文化志愿情系海南岛 |
下一篇: 建设文化场景,培育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