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公共服务司
公共服务司
河南省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情况汇报
发布时间:2012-10-08 11:14 来源: 编辑:信息中心
信息来源: 2012-10-08

 

 我市被正式批准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迅速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创建工作相关文件要求,对照中部地区创建标准,制定规划,建立组织,健全制度,扎实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标准(中部)的8项必备创建条件,已达标6项,剩余2项正在积极努力中。六大部分29项90个指标中的22项和80个指标基本达标,其余指标正在完善中。总体创建目标,预计2012年底前基本完成,2013年上半年巩固提升。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推进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强力创建工作机制

 为加强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组织领导,我们形成了创建工作五个机制:

 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我们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和各县(市、区)政府行政正职为成员的郑州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办公室。成立有综合协调组、宣传活动组、课题研究组和后勤保障组。办公室人员是从市委宣传部、市委政研室、市文广新局、财政局、社科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抽调的精兵强将,进行集中办公,并建立了学习、考勤、例会、讲评、奖惩等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全市创建工作的指导协调。各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的创建领导小组和办公机构。

 二是建立创建目标量化、细化机制。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推进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全力打造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根据《文化部 财政部关于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通知》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中部)》具体要求,结合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际,制定了《郑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规划(2011—2012年)》,并以市政府正式文件下发。各县(市、区)政府也都参照制定了各自的创建规划、宣传方案和制度设计研究方案,明确了全市创建工作的任务、目标和创建期限、步骤等关键要素。为了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有创头、有抓手、有劲头、有成效,我们结合中原特点,郑州实际,把所有创建任务和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和分解,不仅明确做什么,更要知道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目的,有效调动创建工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三是建立创建目标责任机制。为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对创建工作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创建任务分解到各具体创建单位,由市长与各县(市、区)政府和各业务单位行政一把手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建立创建工作绩效考核和督导机制。由市绩效办牵头负责,实施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并将具体的标准和考核结果纳入到政府年度目标的总体考核中。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测评,将服务基层情况和群众满意度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建立创建工作台账,要求各创建单位每月向市创建办公室上报工作进度,市创建办公室定期或不定期到各创建单位督查指导创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协调解决,有好的做法进行通报表扬,供其他单位借鉴学习,以保证各项创建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是建立创建经费保障机制。郑州市市本级连续五年每年设立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主要用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维护、设备购置、图书更新、免费开放补贴和组织公共文化活动等。为市创建办公室解决办公、宣传、课题研究等经费341万元。各县(市)区财政也都设立了500万元—1500万元不等的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将乡镇(街道)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农村文化大院设施维护和活动开展等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网络正常运转,保证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在保证政府投入不少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鼓励捐赠、赞助等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时,加大审计和监督,提高公共文化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是建立舆论宣传工作机制。为调动各级各界创建工作热情,使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知晓创建,参与创建,我们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组长,相关部门参加的宣传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制定了《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方案》,召开了宣传工作动员部署会。今年五月份又召开了示范区创建宣传工作推进会,对有关宣传工作进行再部署,出台了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传工作实施细则》,要求充分利用郑州日报、郑州晚报、郑州人民广播电台、郑州电视台、中原网、中原手机报等市属新闻媒体,积极协调和动员中央及省级新闻媒体,采取设置专栏、编发创建工作简报、组织评论文章、以及依托动员会、骨干培训会、宣传橱窗、公益广告及户外大型LED等形式,广泛开展我市示范区创建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国家、省、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重要精神、重大部署和重要活动,宣传示范区创建的各项工作要求,宣传创建工作的先进典型、推进情况及取得的实际效果,最大限度地扩大创建工作的社会影响和公众知晓率。截止2012年8月底,已在中央、省、市各级媒体见稿500多篇。为方便人民群众参与和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我们策划编印了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地图和郑州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手册、宣传手册,无偿、免费、广泛地散发,对提高我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扩大我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影响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功能完善,狠抓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

 我们按照网络健全的要求,以服务民生为出发点,以完善设施、提升功能为着力点,以建立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为重点内容,重点抓好了以下几项建设:

 一是抓市本级“五馆”达标。郑州美术馆、郑州市群艺馆、郑州市图书馆、郑州市博物馆均为国家一级馆,郑州市青少年宫为“全国先进青少年宫”,市本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部达标。尤其是 2008年政府又投资6.1亿元,筹建了郑州市图书馆新馆(郑州市民文化中心),新馆占地76.383亩,总建筑面积72450平方米,规划总藏书量240万册(件),计划将于今年年内开放使用。建成后的新馆将以图书馆为主体,集文献典藏、图书借阅、学术交流、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文化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市民文化活动场馆,其整体建筑规模和硬件设施在全国居于前列。

 二是抓县(市)、区“两馆”建设。12个县(市)、区的文化馆、图书馆,除登封市正按国家一级馆建设外,其他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

 三是抓乡镇(街道)文化站设施完善。全市114个乡镇(街道)都有单独设置、建筑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并能正常对外开放。

 四是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电子阅览室建设。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660个,覆盖率95% 。我们按照文化部“扩大覆盖、消除盲点、提高标准、完善服务、改进管理”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依托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室)建立标准化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全市已建成2100个行政村文化大院公共电子阅览室,新建改建了312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电子阅览室。2012年,市政府又将新建300个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列入了为民办十大实事项目,建成后,每个给予5万元以上的奖补。2012年年底实现市、县(市)区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全覆盖。

 五是抓行政村文化大院建设。从2008年起,市政府连续五年将行政村文化大院建设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每个行政村奖补4万元。全市已建成村文化大院2100个,覆盖率96%。

 六是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为推动郑州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各县(市) 区文化部门将“文化共享工程”与广电、电信部门建设的“村村通”工程结合起来,与组织部门开展“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教育部门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地区的实施方案。我们积极做工作,争取上级和本级财政支持,搭建和完善标准化的硬件设施平台,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核心,全面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建设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2008年,市政府共投入建设经费492万元,建成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郑州支中心,并实现了与组织部党员远程教育网对接。建成了六县(市)和六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完成了所有行政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升级改造,有力促进了农村地区文化发展。

 (三)强化文化惠民,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我市把文化惠民工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工作的重点常抓不懈,通过文化惠民工作保证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充分实现:

 一是加强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近几年,我们在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专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外,还充分利用文化阵地开展针对基层的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培训与辅导。2008年至2012年市政府连续五年将培训千名文艺骨干队伍纳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内容,每年投入培训资金100万元,五年来共培训基层文化骨干15000多人次,有力的加强了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此外,郑州市群众艺术馆多年来每年举办3次以上免费培训班,每班40-60人,每期3-5天,请省、市有关专家授课,对全市基层文化干部进行轮训,提高了学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素质。县、市(区)文化馆常年坚持举办免费培训班,聘请省、市、县(区)知名教师执教,对以青少年为主的社会学员进行舞蹈、声乐、器乐、美术、书法等培训。市群艺馆、县(区)文化馆的专业干部,还根据群众文化活动的需要,定期不定期地到现场,对农村、社区、企业、部队、学校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辅导,为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强力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严格执行财政部、文化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制定出台了郑州市财政局、文广新局《关于推进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全市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公共电子阅览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已于2011年底前免费向群众开放。图书馆每周开放时间达56小时;文化馆(站)、博物馆、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服务时间每周在42小时以上,并建立了完善的免费开放经费保障机制,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和文化站免费开放的经费及时配套落实到位。郑州图书馆实行“全年365天开放”,全面推行“四免”、“四服务”等措施,并开设9个分馆,方便了市民阅读。郑州市群艺馆、美术馆能充分发挥其辅导、培训、展览、展示等服务功能,实现了免费开放。郑州博物馆自2004年7月1日起,基本陈列就对社会实行了免费开放,是国内最早实行免费开放的博物馆之一。

 三是突出农民工文化工作重点。我们认真贯彻执行文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中华全国总工会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政府在农民工文化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将农民工文化工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将农民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服务对象,在经费保障和资源配置上充分考虑辖区内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切实提高面向农民工的文化服务能力,使农民工能够享受与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具体工作中,我们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的骨干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民工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全年免费向农民工开放,全市群艺馆、文化馆设立了面向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的艺术辅导培训室,并利用寒暑假举办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美术、音乐、舞蹈系列培训班。全市社区公益性文化活动阵地全部就近、便捷地向外来务工人员免费开放。还采取政府购买的方式,由省市县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定期在市内各大广场举办文艺专场演出,夜场电影放映等,供农民工免费欣赏,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精神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

 四是打造群众文化品牌。每年三月至年底,在全市广泛开展的“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城乡联动,月月有特色、周周有活动,已成为郑州市群文活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连续举办的九届歌手大赛、器乐大赛等赛事活动已经成为郑州的品牌。连续举办13届的郑州市迎新春民间文艺大赛,成为全市民间艺人的一大盛事。连续多年举办社区文化活动月、社区文化活动周活动,繁荣了社区文化。以倡导和鼓励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为宗旨的“绿城读书节”,自2004年开始至今已成功连续举办九届;2009年开办的“戏曲周末大舞台”,每周五、周六固定免费为市民演出戏曲等文艺节目,深受广大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喜爱;2011年开办的“金水区都市舞蹈节”吸引国内外职业舞蹈队伍踊跃参加,品牌效应初显;郑州市群艺馆创办的“ 郑州群星大讲堂”既是群文工作者展示自我、练兵比武的窗口,又是广大文艺爱好者汲取艺术营养,接受艺术熏陶的好去处。尤其是我市自去年起在全市展开的“郑州市专业文化工作者进社区”活动,该活动要求和鼓励全市宣传文化战线的文化工作、各类文艺团体、文艺培训机构,大中小学校从事音乐、舞蹈等艺术类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和志愿者就近参加进社区服务活动,进一步丰富、带动和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实现了群众文化专业化和群众文化活动经常化,不断提高了社区文化活动水平和文化品位,为基层人民群众接受文艺培训,参加公共文化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起到了春风化雨般的效果。此外,连续多年精心组织的“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使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较好保障。      

(四)强化难点突破,着力破解创建工作瓶颈

 创建过程中存在的“业务能力不强、推进力度不大、达标质量不高、工作进展不快”等问题,是制约创建工作的瓶颈和障碍,为解决这些难点问题,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抓培训,强基础。去年全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全面展开后,我们及时组织举办了由全市文化系统主管领导干部和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行政村文化大院负责人与业务骨干参加的“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训班”,邀请著名专家授课,系统传授解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方案、建设标准、创建过程管理规定等相关知识,首先使全市创建示范区主力军明确创建工作的重大意义、创建工作干什么和怎么干,为全市示范区创建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抓借鉴,拓思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吸纳外地创建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全市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及示范区创建成员单位负责人走出去,到成都、长沙、太原等地观摩学习外地文化发展先进经验,开阔眼界,拓展创建工作思路。回来接着又召开全市创建工作推进会,对创建工作进行再调整、再部署、再安排,有效地促进了各项创建工作重点的迅速落实。

 三是抓督导,解难题。今年6月至7月,郑州市政府组成6个督导组,对全市16个县(市)区、管委会的创建工作进行了督查,副市长刘东、副秘书长王霄鹂、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宪敏亲自带队。督查采取听、查、看、访、新闻媒体跟踪报道等方式,主要督查组织机构建立、文化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组织支撑、资金保障、人才队伍等创建内容。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能现场解决的当场解决,需请示市政府拍板解决的及时协调予以回复,对于工作拖拉、停滞不前,领导又不重视的启用政府督查督导机制,强行命令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完成。督查结束后,市政府又及时召开了督查讲评会,政府名义下发督查通报,对工作成绩突出单位通报表彰,对工作落后单位通报批评。

 四是抓交流,树先进。为总结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7月26日召开了全市创建示范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我们选取了县(市)区政府、乡镇政府、文化馆、图书馆、文化志愿者及有关创建成员单位等不同层面的代表作了经验介绍,编印下发了创建工作经验交流材料汇编,并组织参会人员到先进县(市)区、先进乡镇、先进社区等进行了实地观摩,大家相互学习,深受启发。刘东副市长出席会议并对下一步的创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五)强化创新发展,增强制度设计研究成效

按照文化部、省文化厅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针对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结合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和市文广新局组成的制度设计研究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40万元的课题研究专项经费,并依托郑州大学成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团队。研究团队共有6位研究人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研究方向涉及文化产业、公共管理、历史、中文、新闻等学科。围绕“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调查与分析”、“当前公共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群众文化需求形态研究”、“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城乡基本文化权益内容及量化指标研究”、“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指标研究”等课题,展开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制度设计研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形成研究报告5万多字。在完成好承担文化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子课题项目的同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针对郑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重点、难点问题,动员各县市区积极参与,每单位至少一个课题,开展多领域宽视角公共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课题研究成果,为河南省、国家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为让课题研究成果指导创建工作实践,目前,我们正在参照课题研究成果,起草制定郑州市市委、市政府关于支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有关项目立项、财政投入、人员编制、队伍建设、社会投资等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待完善论证后,提交市委、市政府正式行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国家制定的创建目标体系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一些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创建、全民参与创建的主动意识、营造氛围还不够;二是公共文化投入与新型城镇化过程,与中原都市区建设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些大的文化设施虽然已列入规划,但进程还比较慢;三是有的公共文化设施档次不够高,功能发挥还不够好。特别是农村文化活动内容比较单调,活动质量不够高,设施利用率还比较低;四是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一些乡镇(街道办)文化站人员编制还不够。村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人员未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队伍管理体系。

 三、下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严格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采取有力措施,全力推进示范区创建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创建工作力度,完善领导机制、工作机制和宣传机制,调动社会各界和全体民众的积极性,营造浓厚的创建工作氛围,形成全社会关注创建、全民参与创建的崭新局面,力求通过创建工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建设标准化程度和服务水平,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立公共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进而推动郑州国家区域性文化中心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确保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对文化事业投入的增加幅度高于同级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对于国家和省要求配套的资金,确保足额落实到位。同时,吸引和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三是进一步抓公共文化设施新建和升级改造,实现全覆盖。2012年完成郑州图书馆新馆建设,向市民开放。启动郑州市演艺中心、郑州市广电二期工程、郑州博物馆新馆建设,提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设施水平。继续推进行政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实现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覆盖,100%的社区建有公共电子阅览室。同时,进一步整合公共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与场所的职能作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做到经常性免费开放,不断提升服务质量。继续组织实施好“广场文化活动”、“绿色周末”、“周末戏曲大舞台”、“绿城读书节”、“送文化下乡活动”、“文化进社区活动”、“舞台艺术送农民”等重大文化惠民活动,广泛开展群众喜爱的、提升审美情趣的公共文化活动四是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科学制订公共文化人才建设规划,加强对基层文化人才的培养。依托群艺馆、文化馆以及省会高校和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施文化业务干部轮训制度,提高县市区基层文化业务干部的整体素质。同时多渠道引进培养懂经营、懂管理、懂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和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高科技人才,解决公共文化队伍人才匮乏、人员老化、业务力量薄弱等问题,提高公共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五是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工作。强化职能意识,拓展工作思路,在完成一个主课题“群众文化需求和基本文化权益研究”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再选10个小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力争使研究成果能够尽快形成政府对文化发展的机制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