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抗震救灾体验生活小分队总结生活体验 着手艺术创作 力争推出优秀艺术作品
发布时间:2008-06-19 17:24
来源:
编辑:机关党委
信息来源: 2008-06-19
根据中宣部的统一部署,文化部抗震救灾体验生活小分队于2008年5月25日至6月6日赴四川灾区进行文艺创作体验生活。小分队由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刘中军领队,成员包括作曲家关峡、刘锡津、谢振强,词作家刘麟、宋小明,剧作家冯俐、王勇,舞蹈编导何立山、佟睿睿,导演张凯华、联络员姚达等12人。行前,蔡武部长、孟晓驷副部长看望了全体小分队成员,并勉励大家深入体察民情,深刻表现民生,塑造英雄形象,讴歌民族精神。近日,小分队返回北京,陈晓光副部长听取了汇报并对下一步的创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一,深入灾区一线体验真实生活,为艺术创作积累丰富素材。
小分队刚刚踏入地震灾区,就经历了一次6.4级余震,剧烈的地动山摇让大家切身感受到地震的猛烈。在此后的十多天里,小分队进入灾区,分别深入考察了几个方面:
(一)考察灾情严重的学校。聚源中学、新建小学、向峨中学都损失惨重,死亡学生都有几百人。地震发生后,这里涌现出许多感人的事迹,有的老师为救学生英勇献身,许多学生在废墟下相互激励抗争死亡。白鹿镇中心学校的教学楼被地震抬高了4米,但由于学生们刚刚搬进新教学楼,虽然旧的教学楼全部垮塌,但没有一个学生死亡。该校副校长的爱人被压在楼下,但他先去救学生。六一儿童节那天,小分队为大邑县金星小学的孩子们送去文具、书包、玩具、食品等,与孩子们共度节日,艺术家们也都与孩子们亲切交流。
(二)采访部队官兵。小分队深入都江堰消防中队、成都市消防支队,听取第一时间到达救援现场的消防官兵讲述当时现场的情况,并观看救援现场录像,了解地震发生后第一手资料。小分队成员采访了在救灾现场的济南军区铁军官兵、乐山军分区官兵、武警支队官兵、北京军区总医院的医生护士等,了解英勇的解放军、武警、公安消防、军医护士等官兵的救援事迹。
(三)到安置点与灾区群众亲切交谈,了解情况。不管到哪个地方,小分队都要去灾民安置点,看望受灾群众,向他们了解灾情并提供帮助。灾区群众在面对灾难时体现出的崇高思想境界,对党和政府的救援工作给予的高度评价,对重建家园充满的坚定信心都深深地打动了小分队的成员。
(四)到乡村去了解基层灾情。小分队考察最多的地方是乡镇和农村,一共去了11个乡镇,6个村庄。听取乡镇领导情况介绍,采访地震中涌现出的优秀党员和基层干部。如大邑县雾山乡虾口村老支书刘全福为救村民英勇献身的事迹深深震撼了艺术家们的心灵。
(五)到医院看望受伤人员和医生护士。小分队先后深入都江堰中医院和四川省人民医院,了解受伤人员情况,和受伤人员谈心,帮助他们解脱心理苦难。
(六)考察文化文物损失情况。小分队考察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二王庙、白鹿上书院、大邑县文化活动中心、小鱼洞古镇等,面对遭受严重破坏的文物古迹,大家都心痛不已。
另外,小分队还实地考察了灾区安置房的建设情况,到电视台了解新闻宣传情况,到偏僻的山村看望迁移的群众,帮助他们搬迁到安全地带的安置点。小分队还准备了大量食品,每当在路上见到孩子和学生,就分发给他们。
二,心灵的震撼与感动为艺术创作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
虽然赴地震灾区体验生活、创作采风是一次艰苦的旅程,但艺术家们看到学校楼房严重垮塌、无数孩子生命顷刻消失,看到农民辛苦盖起的房屋倒塌成一片、城市楼房摇摇欲坠,大好河山被滑坡覆盖、清澈河流被滔滔黄水污染,都被深深地震撼了。艺术家们普遍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不亲临灾区一线是无法获得最真切的感受的。人的一生不经历苦难的洗礼,精神世界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升华。几天来在倒塌的学校、医院、村舍,心里总是布满阴霾,但看到在地震中依然屹立的中学校舍,听到逃生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到英勇的子弟兵在奋勇战斗,看到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在积极生产自救,看到全社会的关爱像暖流一样都汇聚到灾区,心里的云雾被拨开。一路上,大家经历着震撼、悲痛和感动,大家深深感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党和国家领导人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地震现场,在最短的时间内调集巨大的力量实施救援,现在又帮助灾区人民恢复生产生活,这样的壮举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在灾难中,我们在物质上的确遭受了巨大损失,但民族精神和凝聚力却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激发。艺术家们都深感此行肩负着中央领导的重托,也寄托着全国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大家将压力化作动力,怀揣着特殊的使命,认真体验生活,从这次百年难遇的扣人心弦的抗震救灾中,汲取生动的艺术素材,创作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和艺术魅力的优秀艺术作品,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伟大精神谱写时代诗篇。
三,潜心创作,力争推出主题鲜明具有强烈艺术震撼力和艺术魅力的优秀作品。
灾区生活的洗礼,激发了艺术家们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激情,大家纷纷提出创作设想,并动手进行艺术创作。大家认为,一方面,我们要创作一批歌曲、诗歌等短平快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要下大工夫,创作出既有力度、又具有历史厚重感的作品来反映这次的地震灾难,来展现灾难面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情感,要创作出能够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并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作品来展现灾难面前中国人民至真至善、不屈不挠的精神与情感。
小分队正在创作的主要作品包括:
1、交响合唱《大地安魂曲》,由关峡作曲,刘麟、宋小明作词。
表现炼狱之后的民族不屈的精神与大爱胸怀,展示人间真情,生死与共的至美画面,描述大难面前英勇无畏、顽强不屈的激动人心的境界,展现和平与安宁、美好与和谐的人间胜景。
2、抗震组歌《国殇·512》,由宋小明等作词,刘锡津等作曲。
由七首歌曲组成一个再现和反映地震题材的艺术作品,从塑造妈妈和孩子、讴歌人民子弟兵和白衣战士到不屈的灾区人民形象,到歌颂伟大的民族、伟大的祖国,表现灾难中不屈的民族精神,显示中华民族的伟大坚强。
3、诗剧《天堂信笺》,作者:冯俐
以四封天堂来信为形式,表现了少年对同学、妈妈对孩子、丈夫对妻子、妻子对丈夫的深切感情和美好祝愿,表现了已逝者对生者的眷恋之情和人生感悟,更表现了活着要坚强,活的有意义才是对亲人的最好纪念的深刻哲理。
4、交响京剧《最美中国人》,作词:王勇,作曲:谢振强。
用地震中涌现出的感人形象如展开臂膀的老师、即使死亡也敞开胸怀喂养女儿的母亲等作为艺术创作原型,刻画灾难面前中国人用生命护翼生命、用生命延续生命、用生命托举生命的壮美形象。
5、创作5个舞蹈作品。包括独舞、双人舞、男子集体舞、女子集体舞和儿童舞蹈。由何立山、佟睿睿编舞。
6、创作 10 首左右诗歌或歌词。宋小明创作的《手拉着手》、《勇敢向前冲》、《生命的颜色——献给中国512抗震救灾》;刘麟创作的《老师在哪里》、《离不开你》;王勇创作的《生活还要继续》、《保佑》;刘中军创作的《摸摸你的脸》、《心爱的宝贝》等。
相信通过此次深入地震灾区体验生活,我们的艺术家能创作出主题鲜明、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