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机关党委
机关党委
“高雅艺术走进北大荒”活动举办
发布时间:2012-09-07 09:15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全悦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2-09-07

热情的观众围满了广场四周。李晓林 摄

上世纪70年代末知青离开时的农场。 田峰 提供

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尤泓斐为家乡父老献上一曲《北大荒人的歌》。司廷宏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晓林报道: 8月23日,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从北京始发的T47次列车带着50多名文艺工作者和当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老知青驶向齐齐哈尔;与此同时,千里迢迢而来的上海知青也从哈尔滨换车奔向同一目的地。把他们召集到一起的,是由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中国文化报社共同举办的“高雅艺术走进北大荒”活动。两年前,当这一活动首次举办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为此题词——感恩北大荒,而这无疑是所有参与这一系列活动的人们共同的心声。 
    找到回家的路 
    全国政协委员、文化部原副部长赵维绥把此次活动称为“回家”,他曾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百万知青当中的一员,虽然插队地点是在陕西而非北大荒,但知青对第二故乡的情感却是相通的。 
    虽然多年之后再回首,人们才发现当年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其实并非单纯的政治运动,而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结果,是对大批无处安置的城市青年的有计划分流,但在当时,那些不到20岁的年轻人却的确是怀抱着一腔建设祖国的革命热情来到了“广阔天地”之中,并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将近10年时光留在了那里。因为有了那些欢笑与泪水交织的日子,有了那些信仰与疑问并存的岁月,那一代人的青春才有了更强大的力量,对于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才让人更加难以忘怀。 
    参加此次活动的知青大多来自当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50团、55团、67团,演出地点查哈阳农场和克山农场正是他们曾经挥洒汗水的地方。对于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们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屏蔽掉了不开心的片段,留下的都是温暖和欢笑。北京知青刘玉玲印象最深的是冬季水利大会战时每个人身上的“白毛汗”;上海知青王小峰讲起当电影放映员时受到的优待——别人多少天都见不到的鸡蛋,他可以一次吃上一大盘,免不了有些得意;上海知青张蓓蓓最难忘的,还是在球场上“厮杀”时认识了自己的另一半……艰苦的环境中,磨炼出了坚毅、乐观、包容的性格,这也成了他们受益终身的宝贵财富。如今,知青们以各种方式回馈北大荒的养育之情:编辑纪念文集,帮助北大荒的农副产品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找市场,为第二故乡的发展出谋划策等等,比如此次以舞蹈《愿亲人早日养好伤》“惊艳”全场的上海知青刘铭君就一直在为克山农场马铃薯加工企业的上市而奔忙。 
    组成艺术团为父老乡亲演出也是他们的回馈方式之一,这支由上海知青组成的查哈阳知青艺术团平均年龄超过60岁,给人最深的印象却是“朝气蓬勃”,走到哪里都是笑声一片。副团长潘瑛说,选择旗袍秀、海派秧歌等节目,就是要展现知青们“青春不老,开心就好”的精神面貌。这些自费前来的知青演员们说:我们的艺术水准不能和中央来的艺术家比,但是我们通过演出回报北大荒乡亲的感情一定比他们强烈,我们就是要把这种感恩之情真挚地表达出来! 
    黑土地的历史见证 
    北大荒也同样没有忘记这些来自大城市的知识青年。在8月25日、26日的两场演出中,舞台后的热闹丝毫不逊于舞台前,因为陆陆续续地总会有当地农场职工来寻找当年的“小青年”。一位50多岁的女职工说,当初她就是跟着这些文艺队员们学习跳舞的,因为知青的到来,他们才见识到了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知青们陆续返城后,北大荒一度陷入沉寂。看着人们来了,又走了,北大荒成为共和国发展史的沉默的见证。那么如今的北大荒又是什么景象呢? 
    车子进入查哈阳农场地界,路况明显好了起来,待到掠过片片整齐的稻田进入场部所在地,知青们先是惊诧,继而泪奔——这真的是查哈阳吗? 
    全长4公里的宽敞的北大荒路,中间绿化景观带宽14米,设置了11座关于十万官兵复员转业、知青下乡、北大荒开发建设题材的雕塑景观,展现出北大荒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寓意了北大荒人“生生不息、开拓创新”的灵魂。以北大荒路为轴,两旁的住宅小区或体现欧洲风情,或展现江南风韵,让人以为是来到了哪个大城市的近郊别墅区。 
    始建于1948年的查哈阳农场沃野平畴,物阜粮丰,享有鱼米之乡、塞北江南的美誉,现水稻种植面积已发展到67万亩,亩产640公斤,1996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确定为中国首家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依托水稻基地,农场已形成以稻米加工产业为支柱,多种高新、低碳产业共同发展的良好形势,工业成为拉动农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农场将把现在7平方公里的城区扩大到15平方公里,建设拥有10万人口的生态绿色宜居城市。 
    曾有返乡的知青感叹,当年知青们早晚两头见星星地拼命干,一亩地产量也不过一两百公斤,年年亏损,如今还是那块地,种地的人还少了,但却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巨变,这一切无疑都要归功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查哈阳农场正在进行现代化大农业的建设,全方位大力度地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从“北大荒”到“北大仓”再到“北大商”,“攥一把,流出油”的黑土地正在释放出巨大的生产潜力。 
    不妨做个数字对比,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企业集团——北大荒集团的成员单位,黑龙江省农垦齐齐哈尔管理局地域总面积2720平方公里,人口16万,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8.1亿元。在1972年管理局成立时,下辖8个农牧场,现在为11个;原有耕地148万亩,现有耕地223万亩。1985年,水稻种植67786亩,平均亩产230公斤;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120万亩,平均亩产600公斤。1948年到1985年,38年间生产粮豆近350万吨;如今,仅2011年就生产粮食108万吨,人均农业收入16700元。 
    随着黑龙江垦区地位的不断上升和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包括一些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来到农场创业,这些新的“知识青年”成为了当今北大荒建设的中坚力量。从2009年至今,到齐齐哈尔管理局工作的大学生有368人,目前已经有5名30岁以下的大学生成为场长助理。农场子弟考出去的大中专毕业生也有一部分回到农场,现在已经成为农场发展和建设的主要带头人。 
    高雅艺术走进北大荒 
    应该说,此次活动不仅是知青们的回家之旅、感恩之旅,也是年轻的文艺工作者的一次接受“再教育”之旅。在中国北方马铃薯之都克山农场、北疆优质稻米之乡查哈阳农场,他们了解到60多年来几代农垦人是如何用青春、智慧、生命浇灌黑土地,终将北大荒建设成为我国目前耕地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有农场群。整个北大荒垦区粮食产量已突破每年200亿公斤,可供一亿中国人吃一年,有力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 
    于是,包括国家交响乐团男高音歌唱家黄越峰、中国歌剧舞剧院女高音歌唱家韩延文、中央歌剧院女高音歌唱家尤泓斐、中央民族乐团唢呐演奏家单文通和国家话剧院表演艺术家莫元季等在内的来自中直院团的艺术家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在灼热的艳阳下,他们一次次地加演节目,把最美的歌声和表演献给现场数万北大荒的父老乡亲,克山农场时代广场、查哈阳农场文化广场顿时成了一个情感交融的海洋。这也是当地人第一次看到国家级的艺术团队来演出,“那个范儿就是不一样”。 
    黑龙江农垦总局齐齐哈尔管理局党委书记郭仁政表示,高雅艺术走进北大荒活动,是文化部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的一个重要创举,也是广大文艺工作者慰问垦区职工、领略垦区文化的一次魅力之行。北大荒为共和国奉献着安全食品,艺术家们为北大荒送来精神食粮。这次高雅艺术走进北大荒,为垦区放歌、为人民祝福,可以说下基层、接地气,送欢乐、献真情,极大地丰富了农场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为垦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央芭蕾舞团原党委书记庄正华曾是查哈阳知青,也是此次活动的策划人,他表示,不定期组织艺术家小分队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边疆,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基本的文化权利,是文化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有力举措。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下辖9个分局、113个农牧场,他希望把这项活动持续开展下去,让每个农牧场都能看到国家级院团的高水平演出。 
    正像齐齐哈尔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郑绪凯所说,北大荒的故事才开了个头儿,今后还要继续讲下去,没完没了地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