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机关党委
机关党委
国家图书馆典藏阅览部王伟伟观看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晚会感想
发布时间:2014-05-06 16:50 来源: 编辑:机关党委
信息来源: 2014-05-06

  2月10日晚,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评选结果在颁奖晚会上如期揭晓。今年的获奖人物中,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龚全珍; 妙手仁医胡佩兰;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西藏墨脱山区教师格桑德吉等获奖人物都让我几度落泪,感动、崇敬之情难以言表,获奖人物身上展示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为国担当奉献精神”使观者得到心灵和思想透彻的洗礼。此外,感动中国还向见义勇为好市民方俊明、基层好干部村官段爱平、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陈俊贵、重病母亲姚厚芝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表达了致敬。

  在颁奖现场,百岁老人胡佩兰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孱弱的身躯窝在轮椅上被推上领奖台,看着让人心疼,虽然老人家耳朵背了,但是回答主持人的提问时却思路清晰,中气十足,发自内心的朴素语言感人肺腑,描述的是她一生践行的执著信念,带来了震撼人心的力量,令颁奖现场掌声不断。我相信,所有人都不仅仅被她的事迹感动,也会被她的机智幽默、积极奉献的精神所鼓舞。这位百岁仁医的崇高理想、仁爱的品德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都强有力地感染着我们。

  一、热爱本职,恪守医德。

  胡佩兰医生,1916年生人,怀揣“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济世救人思想,1940年代她考入河南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从医。1986年,70岁的她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子上退休下来。家人都劝她歇歇,安享晚年,但她坚持去出诊,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诊室连续坐诊了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1、她热爱自己的事业,对患者极有耐心。在大河报的一篇关于胡佩兰医生的报道中描述,每天病人和他们同来的家人朋友,将不足10平米的诊室挤得热气腾腾。胡大夫首先耐心地询问患者病情,然后会请病人进内室实际检查,每例检查大约都持续约15分钟,后才会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给出准确的诊断。由于已近百岁,所以报道中写道:“满头银发、鼻梁处架着眼镜的胡佩兰扶着内室的门框移了出来。等候在门口的保姆和学生唐利平赶紧上前,她轻轻摆摆带着橡皮手套的手,两人退后,胡佩兰移到桌前,双掌扶着桌面,缓缓坐下。开始一笔一划地写处方。”胡大夫让人既心疼又敬畏的形象跃然纸上。开完了处方,胡佩兰通常会认真的再看上一遍。然后按处方叮嘱患者怎么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等。下一个病人仍然是仔细询问病情,去内室做检查,再出来写处方,如此动作,如此重复。她的学生唐利平说胡大夫一般半天的时间要看三十几名病人。“她本身就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腰部要靠钢板支撑,小腿浮肿,进出都要坐小推椅!”,唐利平说:“而且胡老师啥时候接诊完病人啥时候下班,所以经常忙到下午两三点,最多的一次忙到下午5点”。正是对工作的热爱,对医生职业的忠诚,让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仍然坚守在临床一线,悬壶济世。

  2、老人家说:“医生是需要感情投入的职业。”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纪录短片中,胡佩兰说,给病人看病,不仅要医术高,还要在表情上和情感上给病人以安抚。比如,有些病人得了妇科病,不好倾诉,心理压力大,有的时候一个笑容就能够让她放松,“一放松就通了”。病人被医治好,顺利生育,将自己孩子的照片拿给老人家看时,胡大夫关切、爱怜地看着婴儿照片,说:“是啊,看看长得多好啊”。医术高明的胡大夫,不仅仅医治了病人的病患,还像病人的家人一样,真正地关注着病人心理的健康和生活的幸福。所谓妙手仁医,就是这样被她完美诠释着的。

  3、她医术高明,治好了很多疑难杂症;很多病人为治病花了不少钱,胡大夫却从来不开百元以上的处方。

  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问她开药的原则是什么,她思路清晰地说:“有效,在有效的前提下便宜。”她说:“当医生就不要想着发财,不要想着赚钱,”给病人看病,这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老人恪守这种治病开药有效并且便宜的原则,越来越多的病人慕名找上门,很多人通过媒体才打听到胡大夫出诊的地址。胡佩兰心中从来都是心疼病人,每次都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

  所以评选组在给胡佩兰的颁奖词中写道: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

  二、心有大爱,克己奉献

  1、胡佩兰说,人活着不能对别人没一点用,要“活到老,学到老,为人民服务到老”。为医疗事业奉献一生的胡佩兰如今毕竟已近百岁:她的身躯越来越弱小,记忆也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出诊时,耳朵里放着助听器,患者说着,她努力地侧过身子,仔细地聆听,有时候实在“听不懂”,在学生的转述帮助下诊断。克服腰痛和身体的不便,临床检查程序一点儿也不含糊。胡佩兰很谦虚地说,自己大病看不了,小病还是能看一些的,自己愿意坐诊,病人喜欢来,“都高兴”。

  被问到准备出诊到啥时候,胡佩兰说,“光在家里不中啊,不做一点贡献,那咋能中,人活着不能对别人没一点用。现在能干多少干多少,大事干不了就干点小事,在家里光想吃喝,时间长了就痴呆了,就这也不满意那也不满意。”

  大河报记者报道过,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心里总是放不下病人。正是这种崇高的医德和对患者的大爱,让年近百岁的老人仍然承担着年轻人的工作量,甚至是更多的社会责任。颁奖典礼上,主持人问她行医这么多年最高兴的是什么,她说是能出诊,给病人看病;问她现在最害怕的是什么,她很实在地用河南话说:“我最害怕的是不能动,光是伸手要吃要喝,那哪能中(那怎么行)。”所有看到这段的观众都笑了,被她的可爱逗得开心,被她实在的言语震撼着心灵,向她的仁爱致敬。

  2、老人的生活节俭,不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当她看到病人辗转找到自己,而且生活又很困难,经常大方地用自己的退休金和坐诊费给病人垫付医药费。8年间,她还用微薄的收入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三、贵在坚持,终身投入

  1、“伟大的目的产生伟大的毅力。”我想,正是胡佩兰一直秉持济世利民的崇高理想,才会一生矢志不渝。

  对于个人而言,70年坚守工作岗位,为病患服务70年本身就是一种传奇。胡佩兰医生行医70年,尤其是70岁高龄才从单位退休后,仍然坚持出诊20年,一周只休息一天,被称为“年纪最长的上班族”。

  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耐心和持久胜过激烈和狂热。拉罗什夫科也说过:取得成就时坚持不懈,要比遭到失败时顽强不屈更重要。当胡佩兰70岁才从妇产科主任位置上退休时,已经实现了一名医生的理想和本分,但是她将医生的事业贯穿整个人生,始终以对社会有用作为行为的准绳,实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利泽万民的崇高理想。短片中胡佩兰之前的下属接替她妇产科主任的位置,如今也都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了,看到以前的老领导还工作在一线,感概不已。

  2、纪录短片中,每个描述胡佩兰医生的细节都体现着她的坚韧、顽强和毅力: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的她,进出都要坐小推椅,但是日常生活和出诊时的行动都尽量靠自己;早晨起得特别早,早早儿地吃完早饭,坚持扶着栏杆自己下楼;为病人耐心检查后自己从内室扶着门框移出来,挪到桌前,自己扶着桌面坐下,写处方,检查处方,叮嘱用药……年至耄耋的老人,克服身体透支和病痛,比青壮年还要努力付出,不让保姆和学生搀扶,自己完成所有的动作,让人敬佩。

  感动中国的获奖词中这样描述胡佩兰医生:“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伟大情怀,在胡佩兰医生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她70年的行医历程体现了对生命的敬重,也体现了对人本身的深切关爱。遗憾的是,2014年1月22日,98岁高龄的胡佩兰老人为她的患者耗尽了最后一丝心力,再也无法感受人们对她的敬慕之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她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胡佩兰是一位百岁仁医,她不仅博爱豁达,还很幽默风趣,她立足本职,几十年扎实耕耘,做出了卓越且长远的成绩;她不仅医治好病人的身体,更温暖了人们的心灵。她用付出和毅力诠释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一生都奉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事业和人们,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光。深入她的故事,作为一线图书馆员,作为一名女性,备受鼓舞。让我们也“纫秋兰以为佩”,坚持图书馆员的理想,在日常读者服务工作中,耐下心来,克服惰性,夯实业务本领,提升服务质量,关爱读者,向科研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