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一、24字核心价值观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
(一)国家层面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虽然只是四个词,却兼容并包。对“富强”的追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既有当代的价值,更有传统的价值。“民主”、“文明”,同样是中华民族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谐”则综合了传统文化中“和”的因素,又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二)社会层面
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来自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中国的改革始自对“自由”的尊重,从最初的“大包干”改革,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对于人民权益的保护,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对于自由的保障,让整个社会和人的创造力、活力真正迸发了出来。而“平等”是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那种平等,是构成法律基石意义上的平等,是需要法治来保证的平等,这个意义上的平等当然是社会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正”和“法治”体现了对当今社会诉求的回应。
(三)个人层面
价值观最基本的主体还是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对我们每个人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所从事职业的尊重代表着一种对于个人价值的追求。爱国,是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敬业,全身心地投入到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才可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也为自己创造未来;诚信和友善,更是作为社会单元的个人之间交往共赢的前提。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文化元素
所谓核心价值体系,除了具有普世价值因素之外,还具有文化的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与本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价值目标、理念、规范等。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只有大量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才能不断丰富理论,取得实效。事实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从没有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源于诸多方面,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源泉。
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的各个方面都贯穿着中国文化传统。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会通”、“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身慎独”等精神,通过改造融入了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继承,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
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内容。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是推动时代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不断创造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三、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面临严峻挑战以及各种复杂环境屹立不倒、历经劫难而百折不挠的力量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资源,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实基础。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到:
第一,要充分重视。我们要认真对待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把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放到一定的高度上来认识。
第二,要认真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瑰宝。它历史悠远、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如“和合”、“民本”、“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和认识,都值得很好地发掘。
第三,要批判地继承。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中华文化传统的弘扬,必须采取“扬弃”的辩证态度,才能从中汲取积极的因素,构建出能够反映国人共识的科学的核心价值体系。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行不悖、互相促进。大力的发掘传统文化中有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素,既令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又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使二者相得益彰。
国家图书馆外文采编部党支部 汪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