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一阵清脆的电话铃声响起,话筒的另一端传来柴盛萱同志熟悉的声音。他说他现在大连,是因为大连足球队最近再次邀请南斯拉夫藉足球教练科萨诺维奇出任主教练,以期止住日益走下坡路的颓势,恢复往日的辉煌,又请他去继续当任这位著名教练的翻译。他又说,本来他是不想去的,退休后随足球队奔波了这么多年,该休息了,而且年事已高,手头的译作还尚未脱稿,但因为大连足球队和科萨诺维奇都是老朋友,实在盛情难却,只好再度出山。我说了些道贺和保重的话语,并祝他顺利成功,早日凯旋归来。此前,他曾多次对我说,他不会再去足球队帮忙了。所以接到他从大连打来的电话,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十分突然,但也默默为他祝福。放下话筒,我在窗前伫立,望着满城的灯火,思绪起伏,思索着久藏内心的一个问题:我们这些上一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新中国雨露阳光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如何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我们还能否以及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继续做贡献。倏地,一句常被引用的话跃出,这就是: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我想,柴盛萱同志退休后的10多年生活轨迹正是诠释着这句话的深刻内涵,也给我们许多的教育和启示,于是有了这篇短文。
柴盛萱同志是我在外联局工作时的同事,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最早一批塞尔维亚语干部,当过教师,也曾从业于旅游部门。1995年,从我驻前南斯拉夫使馆和驻前南斯拉夫联盟使馆文化参赞岗位退下。虽然他年长我几岁,论阅历和外语能力都远胜我这个从大山走出来的外事干部,然而,我们都生活和成长于相同的时代背景和工作环境,在对人对事上有许多的共同语言。写他退休后的生活轨迹,我的初衷是只写他与足球结缘,走过的风风雨雨,但是他孜孜不倦地从事于塞尔维亚语的努力和成果,又使我一时难以割舍,因此,只得套用许多通俗小说所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一
作为塞尔维亚语干部,柴盛萱同志在促进中国和前南斯拉夫两国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以及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的园地上耕耘了一辈子,把一生中最宝贵的年华和聪明才智都奉献给了这一神圣的事业。巴尔干半岛的山川河流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绝对是有成绩和贡献的。退休后,柴盛萱同志当然顺理成章地“在家潜心搞起了专业工作,一方面读书(国内外的,尤其是塞尔维亚语的);一方面进行诗歌翻译。”他把自己“在《世界文学》、《诗刊》、《华夏诗报》等刊物发表的翻译作品(诗歌)整理了一下。”还用一年的时间翻译了前南斯拉夫最著名的女诗人戴·马克西莫维奇1978年版的《诗歌》初稿,同时浏览、收集不少有关这位伟大女诗人人生经历的文章,以便能比较全面地介绍给中国读者。”后来,柴盛萱同志又用两年的时间翻译了前南斯拉夫著名作家梅·塞利莫维奇长篇小说《苦行僧与死亡》的初稿,而且校阅了一半以上的篇幅。他把自己从事的翻译工作当成为增进中国与塞尔维亚文化交流的一件实事,同时也是他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相信,柴盛萱同志一定会在条件允许下完成这一愿望的,广大爱好外国文学的读者也在期待他的译作的问世。
二
也许你难以相信和理解柴盛萱同志退休后的大部分时间与中国足球事业结下的不解之缘和难忘经历。为概括起见,我列了一个他的足球生涯时间表:
1996年1月——1998年4月在深圳足球队
1999年7月——1999年12月在武汉红桃K足球队
1999年12月——2005年3月在大连万达(后改名为实德)足球队
2008年5月再次赴大连足球队
看得出来,不算今年5月重返大连足球队,柴盛萱同志在绿茵场上滚爬了8年多。在深圳期间,主要是为引进的南斯拉夫藉外援马洛维奇当翻译;在武汉和大连期间,则为聘请的南藉主教练科萨洛维奇当翻译。其中最辉煌的是:大连万达(实德)足球队这期间夺得三个全国联赛冠军,一个足协杯冠军,两个超霸杯冠军,一个全运会冠军。毫无例外地他也随着球队连年征战大江南北,远及欧亚。俗话说得好,从政言官,经商言商。8年的足球人生,铸就了他对足球的深情厚谊,也享受到这项当今世界亿万球迷倾心欢呼、呐喊、悲喜起伏、而且又是最普及、最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带给自己的无穷乐趣,同时也深刻洞察和了解让广大球迷又爱又恨的中国足球的种种内幕和黑幕。不说了,令人痛心和不堪回首的中国足球,但愿它在10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能象中国女排一样位于世界前列。
四年的大学生活,学成了塞尔维亚语;八年的足球人生,自然也能成为足球业内人士。这一段经历的确丰富了他的退休生活,也富庶了自己的家庭经济,更体现了一位退休干部的人生价值。至于他是如何理解和认识足球的,这里不妨引用柴盛萱同志的一段感悟。他写道:
“足球是当今世界第一运动项目,是伟大的系统工程,是科学和艺术,是体能和技能,是恢宏的产业。看看欧洲世界杯各豪门的精彩表演,看看数万群众在现场或亿万群众在电视机前如醉如痴,神魂颠倒,忘乎所以,就可理解现代足球具有何等巨大的影响和号召力。在欧洲,可能许多人不知道某某国家总统叫什么,但不知道英国巨星贝克汉姆的人大概难以找到。
足球的巨大影响早已深入人心,促使世界各国对它特别偏爱,投入巨资发展这一运动项目。不仅世界强国、连经济不太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也大力发展足球,如非洲的加纳、赞比亚,南美洲的巴西、墨西哥,亚洲的朝鲜、沙特,横跨欧亚的土耳其等。这说明世界各国对足球事业都有共通的认识。
然而,中国足球却原地踏步,甚至倒退。什么原因,值得深思。是中国没有好球员吗?否,中国球员很优秀;是中国没钱投资足球事业吗?否,中国投资足球花的钱很多很多,不说政府部门,单某个企业一年向足球的投放就达数千万甚至上亿元。但结果如何呢?很可怜。与欧洲足球相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人家已进入成年,我们刚刚学会走路。”“中国的经济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足球事业的发展也只能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如果关起门来搞足球只有死路一条,不大力进行足球事业方面的改革,大胆学习和接受欧洲等世界足球强国的先进足球理论和一整套做法,包括管理模式,坚决与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假球、黑哨、贿赂等违法乱纪行为)进行决裂和斗争,中国足球就势将永远辜负人民的期望。中国足球就永无出路。我现在已是74岁的老人了,为了中国足球事业,我愿尽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只要有机会。”
夜深了,我伫立良久,仍在想着柴盛萱同志在绿茵球场奔波的身影,我也立下一个心愿,等来日,他返京时,一定安排一次小酌,倾心相谈。一定。
(作者:赖祖金 二○三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