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位著名的圣人:春秋时期的孔子称“文圣人”,三国时期的关羽称“武圣人”。关羽的人格特征是忠、义、勇,为历代朝野敬仰赞颂。2008年,我怀着仰慕之情,到洛阳拜谒了关林。
东汉建安24年(公元219年)关羽被害后,曹操收其首级,以王侯之礼安葬于洛阳。在此圣地,有埋葬关羽的墓、敬祀关羽的大殿以及生长古柏、苍松和翠竹的园林,是中国少有的、庙、林三祀合一的庙宇园林,故称“关林”。关林占地200多亩,有殿堂房舍180余间,藏有传世绘画50多幅,珍贵雕刻200余件,皆为文化艺术珍品。关林座北朝南,主体建筑由南向北有仪门、石狮御道、大殿、二殿、关羽等。
仪门原为明代关帝庙的大门,清代改为仪门。仪门内有“关圣帝圣君像”和明代印章与石刻。仪门墙壁上一幅“关帝诗竹”石刻引人注目。“关帝诗竹”看上去象一丛迎风的竹子,仔细查看,是竹叶形状组成的文字,确切说是关羽赠曹操的一首诗,诗曰: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东君”指曹操。关羽在一次作战中,身陷重围,为保护结拜兄长刘备的两位夫人,并在曹操答应他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弃离曹营前去寻找刘备的承诺后,关羽才接受劝降,暂留曹营。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尽管曹操赠送战马、战袍,用重金收买,但丝毫不能动摇关羽归汉的决心。曹操设下重重关隘,阻止关羽弃曹归汉,但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脱离曹营,北上找到了刘备。这幅“关帝诗竹”石刻集中反映了关羽的忠、义、勇人格和傲竹一般的高风亮节。仪门内陈列有一方印玺,上刻“汉寿亭侯之印”,重2斤4两,是明代弘治2年(公元1489年)10月18日用扬州润河获取的山环石雕刻而成的,为镇馆之宝。另一方印是刻有“关圣帝君之宝”的玉玺,为蛇纹玉,是蛇纹石化的大理石岩质,重3斤6两,石料是在洛阳伊河源头发现的。
石狮御道建于明万历47年(公元1619年)。御道两旁立大小石狮104头,比卢沟桥的石狮小一些,但造型生动,神态各异。石狮御道增加了关林的庄重威严氛围。石狮御道又称“生财之道”,听说走一走此道,财运便会滚滚而来。
关帝大殿为关林的正殿,又称“平安殿”。大殿建于明万历11年(公元1583年),殿内供奉着关帝的坐像,通高7米,头戴十二晏琉冠,身着绿袍,手持七星笏板,面贴赤金,神态威严。关帝右侧站立着谋士王甫与义子关平;左侧是文官廖化和手握青龙偃月刀的周仓。大殿悬挂有“声震於铄”的匾额,为乾隆皇帝御笔。另一块匾是“气壮嵩高”,为慈禧太后题写。
关帝大殿外有两棵古柏,一棵古柏树冠像似龙头,故名“龙首柏”,人们多到龙首柏前为子祈福,为的是“望子成龙”。另一古柏根部裸露,呈扇状生长,犹如孔雀开屏的凤尾,故名“凤尾柏”。游人在此柏前为女儿祈福,自然是“盼女成凤”。
关林二殿为“财神殿”,建于明万历20年(公元1592年),也是关林最古老的殿堂之一。二殿供奉的也是关帝。殿内有光绪皇帝题写的“光昭日月”匾额。从古到今,为什么把关帝视为“财神”呢?我想,这大概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关吧。做生意都想发财,但首先要具有圣君关帝那种忠、义、信的品格,要诚实,讲信用,要公平,讲公正,不能弄虚作假,不能骗人,不能发不义之财。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关帝庙。华人到海外谋生,特别是做生意的,家中大多供奉关公。世界各地凡华人集中的地方也都建有关帝庙。在华人眼中,关公是正义、公正、诚信、正直、勇敢的化身,自然也是护法生财之神。
关羽墓位于关林最北端。墓前有一道石牌坊,上刻“汉寿亭侯墓”,为明代钦差太监胡滨所立。在此石牌坊之后,还有第二道石牌坊,上刻“中央宛在”(指关羽首级依然),为清代三韩弟子所立。石牌坊背面两边刻有一幅对联曰:浩气丹心昭日月,精忠大义永山河。正中眉批为“英雄千古”。两道石牌坊之后有一座碑亭,名“奉敕碑亭”,为木榫结构的八角亭,建于清乾隆30年(公元1765年)。亭内石碑刻有“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碑文。碑亭后是安葬关羽首级的圆形墓。关羽墓长满青草,在苍松翠柏掩映下,庄重而又寂寞。我站在墓前,默默地顶礼膜拜,此时,响在耳边的好似三国演义电视剧收尾的几句唱词: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英雄赞歌仿佛回荡在关羽墓的上空,久久不能散去。
(作者:段建国 车公庄站退休干部)
上一篇: 一个老共产党员的情怀——追记李庆元同志 |
下一篇: 天下第一秀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