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忆 一 九 四 九 年
申 溪
2009年,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建国60周年大庆,在全国上下热烈庆祝这个伟大节日时刻,我心绪难平,难忘的历史画面一幅幅地重现着。
60年前,我刚18岁,是北平中大附中的一名高中三年级的学生。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开入北平城,浩浩荡荡的解放大军的入城式非常壮观。军卡车上戴着皮军帽、身穿棉军衣全副武装的战士很威武,大街上挤满了举着各色彩旗和横幅的欢迎人群。我们一群高中学生也兴高采烈地参加了在前门大街的欢迎行列,举旗震臂欢呼,北平沸腾了。
随着武装大军进城的解放区的革命文艺大军,在各种文娱场所演出,吸引了广大观众。这一文一武使北平改变了颜色,使广大的年轻人进入了人生的转折点。解放前北平的学生前途十分渺茫,他们对国民党的黑暗统治非常不满。有不少青年非常热爱文艺,我曾参加了欢送毕业班同学的文艺演出,在话剧《升官图》中扮演了一个医生,有个小角色演也觉得很高兴,但连化妆都不会,人家给化了妆也不知道定妆,就这样油糊糊的上台了。
座落在西长安街的首都影院解放前叫国民戏院,是当时北平最好的剧场了。解放区的文艺战士在那里演出歌剧《赤叶河》,观众非常踊跃。我逃学去排大队买票,看了非常受感动,第一次知道地主对农民的压迫。我为燕燕的悲惨身世落了泪,我又非常喜欢这种歌剧的艺术形式,情节动人,音乐优美,布景逼真,太吸引我了,我一连看了三场。接着在那里又演出了《白毛女》,我又连看了两场。谁能想到不久我就和扮演喜儿的王昆、郭兰英还有方晓天这些大演员同在一个革命文艺团体里,同在一个舞台上演戏呢,当时做梦也没想到,之后还看了歌剧《血泪仇》。通过革命文艺使我受到了启蒙的又是深刻的阶级教育和文艺薰陶。
不久在北平的报纸上登出了华北大学三部招生的醒目广告,华大三部是专门培养文艺干部的,我那时是高中三年级学生,就要高中毕业了,但我还是决心报考,立志参加革命文艺队伍。
现在位于宣武门的新华通讯社就是华大三部的所在地。记得考试的内容有政治、作文、音乐和表演。作文题目是“谈谈你为什么要考华大三部”,我不加修饰地表明了看过三部歌剧后所下的决心。业务方面的主考是王昆老师,她让我表演了在剧场外等人的情景,那时不知道这就是即兴表演,更不知道什么是“小品”,硬着头皮做了,还唱了《赤叶河》里王禾子的一段独唱,看来王昆老师挺满意。发榜了,考上了,我高兴极了。我失去的是高中毕业文凭,而我却从此步入了革命文艺殿堂,成为一名革命文艺战士。
1949年4月7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这天我到华大三部入学了,成为戏剧班的学生。期间,我学习了社会发展史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逐步树立起革命人生观和文艺观。后来,我参加排练秧歌剧《兄妹开荒》,跟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仲伟学习声乐,她是我的声乐启蒙老师。
10月1日,开国大典,北京30万军民在天安门集会,毛主席庄重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宏伟的声音划破天空,震撼了世界。10月1、2日,连续在天安门广场狂欢。那时给我们做了深蓝色料子的演出服,感到挺美。
当时国家的重要会议都是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我们大都参加了,也就是在一次演出“建设祖国大歌舞”时,在怀仁堂的后台小院里和毛主席握了手,和伟大领袖毛主席握手是我生平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感到无比幸福。
难忘的一九四九!
(作者 二○三站离休干部)
上一篇: 国际友人(2009年第二期) |
下一篇: 纪念建国60周年征文选登(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