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林
蝉噪鸣秋,人谓蝉是秋虫。初唐当过宰相的诗人上官仪就有诗说:“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古代文人学者和诗词名家都爱咏蝉,除了写景更爱把自己的心境对象化于蝉,来抒发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在古人的眼睛里蝉有许多特征,它栖于高枝,餐风饮露,认为蝉是清高的,颇有生活清寒、与世无争的隐士风度。梁代名士褚曾赞它“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清寒并非故意假作清高,只不过是个人对世俗别无所求。北周卢思道也说:“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只需几片叶子和一丫树枝就够了,可谓孤高自足,名利权贵于我如浮云。这大都是以蝉喻己或提倡清廉高洁的话。
也有人把蝉的高洁清寒的品性更提高一步,认为这就是德。魏时曹植曾写有《蝉赋》,说“帝臣是戴,尚其洁兮”——皇帝和群臣都应以蝉为榜样,学习它的清廉高洁。陆云的《寒蝉赋序》说得更为明白:“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蝉干脆成为“至德之虫”了。当时许多文人雅士甚至以玉石雕作玉蝉佩戴,或作为帽徽,以示高洁。此举至今犹有遗风。
唐诗有三首咏蝉的名作,被誉为“咏蝉三绝”。
第一首是初唐虞世南的《蝉》:
垂缨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是唐太宗的宠臣,多次受唐太宗表彰,自视极高。他把蝉歌颂得如此完美,其实是歌颂自己。第一句是说自己清廉,第二句是说自己有才华,第三、四句更加自负,认为自己权高势大不是靠别人,而是凭自己的本领,颇有得势不让人之感。此风并不可敬,太骄傲了,但诗却写得甚好,对蝉的孤高耿直,形象很完整。诗人作为自勉,也是可以理解的。
其它两位诗人就没有虞世南那么幸运了,所以他们的咏蝉诗另有一番感受。
第二首是骆宾王的《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 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 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 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是武则天当朝的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被下狱。在他的《诗题序》中借蝉来托喻,说蝉“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在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这是借蝉的品德来希望有像蝉那样的人来为他主持公道。
这首诗的前四句用了一些典故,较难理解,这里略去不提。后四句就好理解了,他把露说得很重,露多霜重,湿了翅膀,有翼难飞。风多有如路途艰辛,把蝉声也压沉了。他还叹息他的心绪无人能理解,正如无人理解蝉的高洁一样。这首诗是有志难伸,有冤难诉的悲叹。
骆宾王命途多舛,终于与武后为敌,兵败被杀,也有一说是不知所终。但他的文采极高,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为“初唐四杰”。“四杰”当时是诗坛的革新者,力图改变隋六朝时华艳柔媚的诗风,但有时也难免带有一点六朝的余绪,也遭人非议,认为是轻薄为文,难登大雅之堂。杜甫对这些挑剔极不以为然,写诗反驳:“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深有眼力,对“四杰”的革新精神是看的很清楚的。
第三首是晚唐李商隐的《蝉》。李商隐是晚唐大诗人,诗风上接盛唐杜甫,别开生路,自成一家,留给后人许多难忘的诗句。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年一柱思华年”等,烩炙人口。这首《蝉》:
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 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 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 我亦举家清
这是一首借蝉自艾之作,诗中之蝉就是诗人的影子。诗人的境遇很不好,而且没有退路。他把蝉的境遇写得和他的身世同样可悲,完全是难兄难弟,这是全诗最大的特点。蝉在树梢高处本来就吃不饱,老是嘶鸣也是白搭,叫到天亮也没有别人同情你。故乡的田园早已长满杂草,我做一个小吏像草芥一样仍在到处漂泊。谢你来劝我保持高洁,我全家早已安于清贫。这真是诗人动情之作。
看来诗人墨客对蝉的特征,看法大体是相同的,但一百个诗人对蝉却又一百种不同的咏法,不仅练辞造句不同,更主要是心态不同。可见文艺创作的题材固然重要,但并无决定性的作用,只不过是一种创作的素材而已。我们重视今天的生活,也尊重历史生活。生活的丰富性,题材的多样性,历史的继承性,永远都值得重视。
(作者 二○三站离休干部)
上一篇: 【山川游记】游绵山水涛沟 |
下一篇: 【音乐生活】扎根在孩子们心中的作曲家潘振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