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建国60周年征文选登(八)
发布时间:2010-01-14 13:24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0-01-14

建国初期文化部关于发展

音乐舞蹈事业的战略思考

                     叶 林
    我在文化部的大屋檐下生活了54年,一直在艺术局从事音乐舞蹈工作,经历过新中国音乐舞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走过了很长的道路。但是,工作进行得很顺利,特别是建国初期,文化部党组审时度势,完全是按照整个形势的发展,全盘事业都在运筹掌握之中。我觉得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部党组采取的许多措施都源于成熟的战略思考,胸怀全局,同时方针政策周全,而且步骤清晰。我对此深有感受,体会良多,很受教育,其中几件事至今难忘。
第一件事是建国初期在中西文化激烈冲撞下我国文化战略的思考。
     新中国初建,我们面临两种文化冲撞,一种是西洋文化思想的冲撞,另一种是来自基层的简单粗暴“左”的思潮的冲撞。当时的民族戏曲、民间歌舞,在解放前就处境艰难,到了一恹一息的地步。解放初期又被基层干部认为是封建落后的东西而被打压。当时文化部领导周扬同志是善于作战略思考的,艺术局的领导,包括周巍峙同志,也非常得力,经常向周扬同志谏言献策。他们根据列宁“两种文化”的论点和当时的形势,第一件事就是举行了1952年的全国戏曲会和 1953年的全国民间歌舞会演,提出了继承优秀艺术传统的正确方针,纠正了对民族文化艺术优秀传统的偏激看法。这两次全国会演都是战略性的大事,影响之大超越了我们的想象:一、挽救了濒危的戏曲和民间歌舞,扭转了社会对待传统优秀遗产的偏激看法;二、掀起了民族文化艺术建设的新高潮三、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作品;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精英;五、夺得了许许多多的国际大奖;六、在政治上、文化上、思想上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大大地提高了我们的国际地位,宣告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是文化战略上一次了不起的胜利。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当时中西文化思想的冲撞是很激烈的,许多知识分子崇洋思想还很严重,保护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关系到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在这一点上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今天在中西文化冲撞的问题上,似乎有点惊人的相似,甚至更加激化。我们并不害怕冲撞,怕的是自己站不稳脚跟,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再次提到议事日程,有非常重要的针对性和迫切性。这同样是一个文化战略思想和问题。当前,非物质传统文化走向低谷,阵地日益萎缩,再不重视,民间传统文化就有断代的危险。我非常钦佩周巍峙同志在这方面一直坚持不懈,在全国范围内全面主持了各种民间艺术集成的抢救、整理和出版工作,九十多岁了还不停手,工作卓有成效,十分可敬。当然,文字和音像资料的收集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的最终目的,而是这类遗产还有生命,还要发展,还有大量的事情要做。建国初期的经验在今天也是珍贵的;今天的重视和继承也是值得珍惜的,但仍要大力加强。


    第二件事是全国文工团整编和文艺表演团体的全面建设。这是占领城市文艺阵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的大行动,影响涉及全国。当时话剧院团的建立比较普遍,歌舞院团因为条件限制,只能在大区和部分省市建立。这样,许多省市将有大批的音乐美术人才流失。这是一笔非常珍贵的音乐美术财富,也是日后事业发展的种子,必须保护。周巍峙当时刚带青年文工团从国外回来,发现这一情况,马上在艺术局研究,向部党组提出,每个省市都要建立编制各为15人的音乐工作组和美术工作室。另外,在有条件的话剧院团内保留一个歌舞队。这样,把大批音乐美术骨干人才保留住了,并且有力地开展了各地的音乐美术活动。我记得很清楚,这个文件,音乐工作组的方针任务,就是由孙慎同志主持,由我起草的。事后,不出三年,以这批力量作为基础,全国各省市都普遍建立起了歌舞团和歌舞剧团,使歌舞事业日后得以蓬勃发展。对这些决策,孙慎同志和我当时都在艺术局音乐处,体会得最深。此外,在文化部直属院团的建设方面也采取了一个措施,全力发展起一个庞大的中央歌舞团,人才济济,领导健全,声誉卓著。文化部和艺术局对此也是有战略思考的,三年左右,我们采取了“细胞分裂法”,拨出中央歌舞团的骨干力量,分建了中央乐团、中央民族

乐团,一分为三。同时还调出大批舞蹈人才,支援建设舞蹈学校,日后还发展为舞蹈学院、芭蕾舞团,中央实验歌剧院也建立了民族舞剧团。数年间,整个音乐舞蹈事业的布局就基本上完成了。今天想来,对艺术表演事业的战略思考,文化部是胸怀全局,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


    第三件事是对艺术创作的领导。我们把力量集中在艺术表演团体剧目的建设上,艺术局的重点任务就是管创作,管剧目,管艺术质量。任何时候,对剧目和创作的领导都是一门十分细致的艺术,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无所作为。表演团体十分渴望领导的帮助,又十分害怕把他们管死。我们的办法是灵活的,领导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幸运的是文化部至今还没有出现过下面对领导的怨言。
    我们对创作的方针是“三并举”,即传统剧、现代剧、新编历史剧三者并重。这个方针包括所有艺术品种,建国以来一直都是这样执行的。到了1960年,在现代题材戏曲工作会议上,“三并举”由齐燕铭部长总结归纳提出,成为正式的方针,是非常有胆识的,具有非常明确的战略意识。我对此至今难忘,并且一直在音乐舞蹈创作上贯彻执行。
    对待创作,我们一直采取鼓励态度,在工作上从来不泼冷水。作品出来后,让它和群众见面,听群众意见。经常举办全国会演、全国比赛,相互交流,相互听取意见,集思广益。我认为这才是最好最客观的批评。此外,我记得几乎每次演出,都必在演出后召开座谈会,请有关专家出席,畅所欲言,不做结论,十分民主,数十年如一日,成为习惯。这许多年来,我参加过无数次的节目彩排和演出,每周少说也有四至五个晚上是在剧场度过的,回家后还要通宵给报刊写评论,扩大社会影响,白天又接二连三地参加座谈会、创作讨论会,思考问题。这样的动脑子的工作把我自己也锻炼出来了,至今我总觉得我的时间并没有白过。可惜现在不知怎么搞的,这个传统做法没有了,辛辛苦苦演出一场,有的地方团体跑几千里路来到首都献演或汇报演出,结果什么反映都听不到,最多在谢幕时请领导上台握握手,说几句客气话,就算了事。最奇怪的是,现在的剧团也并不想听座谈会,他们似乎也只在意领导同志的几句“评价”。
      对待重要的艺术创作,偶尔也有领导同志带头参与。这并不多,但工作得法,效果也很好。记得在中央歌舞剧院刚成立时,还没有自己的剧目。林默涵同志就带着我到剧院具体研究创作题,他亲自主持,选择题材,研究人物、情节、结构,研究主题思想。一稿、二稿、三稿,彩排,他都全力参与。可惜我只顾用脑,没有注意记录,否则可以整理出一部创作手册,歌剧《阿依古丽》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60年代,在周总理的具体关怀下,周巍峙同志领导创作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到了80年代,在邓小平同志的具体关怀下,又领导创作了第二部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这都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文化部值得记述的大事还有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也有不少。岁月流逝,今天转眼又是换了人间,进入了又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时代,我们对新时代的文化事业充满信心和憧憬,我们又会面临着更多值得作战略思考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反思过去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现在,藉此建国60周年大庆之际,谈一点感受,主要是想表达庆贺之情,同时也是为了自勉,为了更好地思考今天。

                           (作者 二○三站离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