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刊登于绝密《内参》的农村文化改革的调查报告
邢 俊 生
改革开放初期,我参加了农村文化改革的调查研究工作。那是1983年底至1984年初,我和调查组其他同志一起到皖东的五河、怀远、天长、凤阳、嘉山、蚌埠、滁州等地的县、市、队(人民公社生产队),进行调查研究农村文化改革情况。皖东地区处于淮河流域,受南北气流交汇的影响,历史上长期处于灾害状态,人称这里“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最有代表性的是凤阳县,从明代开始民间传唱《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道有九年荒……”唱出了当地的灾害和人民生活的贫困。
解放以后,毛主席号召治理淮河,解决了一些灾害问题,但是贫穷落后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是凤阳县的小岗村,农民决心坐牢也要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出了一条改革的道路,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来到该县的大庙乡后杨村,见到了“冒尖户”杨景贤,当时他34岁,改革的春风使他意气风发,他详细地介绍村里过去和现在发生的变化。全村23户101人,每年秋收后,男女老少结帮成队出门讨饭,只有两名党员为了维护党的威信守家看村。全村有21个光棍,几乎每家一个。家家户户几乎没有什么财产,屋内只有一条绳子,上面搭着凉晒干菜(这是一家的口粮),一年四季穿的破棉袄(夏天把棉花拿出来,当单衣穿,冬天来了再把棉花絮上,当棉衣穿),绳子上还有一个讨饭的篮子,里面有一个讨饭的碗,看不到一点值钱的东西。
改革前村民们编的顺口溜:“后阳地多不打粮,滚子一停就讨荒。只见后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后阳。”改革开放后的顺口溜:“后阳地多多打粮,滚子一停粮满仓。姑娘恋土不愿走,光棍不愁找对象。”
原来村里的光棍已经和外村姑娘结婚成家,现在全村普遍盖二层砖楼房,居住条件有了根本改变,村里只保留一处矮小土坯草房作为教育后代的实物。
杨景贤又详细说了几年的收成情况 ,一家4口人三个劳动力,承包土地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79年为19万斤,1980年上升到22万斤,1981年达到36万斤,1982年上升到40多万斤。他家还养牛、猪、鸡等,这一项的收入也是很可观的。
以凤阳县为代表的皖东农村随着经济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文化同时也发生新的变化。农村改革的初期,一些想办文化的农民还有许多顾虑,他们先向报社、电视台、电台、文化局、宣传部探口气,投石问路;第二步再以某公社或大队名义出现,试试看;第三步才打出招牌公开亮相。当时他们担心政策变,担风险,政策允许就前进,政策不允许就退回来。
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皖东地区的各级政府和群众渴望办文化事业地积极性很高,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历史上这里的民间文艺十分丰富,五河县民歌、凤阳花鼓、寿州锣鼓、淮北花鼓戏和大鼓、黄梅戏、狮子舞、花鼓灯等。由于经济的发展,各种文艺形式空前活跃,农村个人办文化事业在不断地增加。嘉山县太平庄公社十五个农民办了五个电影队,常山公社汪圩大队九户农民办剧团,龚吴生产队十四户农民办文艺队,琅琊公社出现家庭魔术队,集镇里书摊、图书室很盛行。
办文化事业的农民希望给个“金招牌”,以某公社或大队命名,一则名声好,有气派;二则争取政府支持。嘉山县农民合办的马戏团,原来是十三人的家庭杂技队,服装一担挑,后来发展到二十八户农民,四十三人马戏团,县里同意叫“嘉山县马戏团”,县文化馆从服装道具、马术、表演、造型等方面给予认真辅导,帮助提高表演技能。文化局支持到外地演出,替他们办理手续。他们到过三个省、两市、四十七个县,演出很受欢迎。他们的收入自己管理,自己分配。
领导机关给予方针政策上的指导,其结果剧团、电影队服务质量高,讲文明,为群众着想,受到群众欢迎。
当地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馆认为,国家和集体不可能大量向文化事业投资,只能依靠群众多渠道办文化,其性质仍然属于社会主义文化的“金招牌”;政府引导群众办文化事业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三自——自愿组织、自己管理、自负盈亏;三不——不派干部、不给钱、不拿钱;三统一——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安排。让他们不依赖国家,端自己的“泥饭碗”去发展文化事业。
通过皖东地区调查,我们生动看到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积极的变化。皖东的气候没有变化,土地总量没有变化,人口也基本上没有大变化,但是使用土地制度变化了,劳动者有了积极性,几年的努力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皖东地区的大变革促进了当地民间艺术得到恢复和发展,改编后的“凤阳花鼓”广泛地传唱,皖东的锣鼓传出新的韵味,正月十五几万群众在淮河上放河灯,黄梅戏、花鼓戏处处可见,人民群众的文化心理、文化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这个思路,回京后我们很快完成了《“金招牌”“泥饭碗”》稿件,发往新华社。不久新华社的负责同志告诉我:这条消息非常重要,写出了当前文化改革有代表性的动态,这篇文章适合国家领导层决策人阅读,我们把它编入到《国内动态清样》里,以绝密文件发出。我们听到这个信息之后心里很兴奋,这次的调查研究能写出如此高的文化讯息,是事先预料不到的。几天后,文化部长朱穆之看到这个文件后非常高兴,马上批给群众文化局长,要求很好研究群众文化工作的改革问题。
时光荏苒,《“金招牌”“泥饭碗”》这份高级《内参》发表到今天已经二十五年,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已飞速的发展。我国迎来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机遇,中国传统文化必将走向世界。皖东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先锋者,文化上也取得过优异的发展。我已耄耋之年,恐无机会再去看它的新面貌,不过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我还走过一段,是一个幸运者,同时是一个参与者,衷心祝愿那片土地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和共和国一起成长壮大。
(作者 二○三站离休干部)
上一篇: 离退休干部局召开“文化部离退休干部工作会议” |
下一篇: 我部老干部活动中心装修工作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