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诚
党的“十七大”正式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提出来,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现就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谈谈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和认识。和谐社会如何建设,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也是实践问题。和谐社会建设应以人的解放与全面发展作为总的价值取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转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基础性地位。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和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及其他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领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
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只有处理好国富与民生的关系,把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才能不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还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不但要统筹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其他领域的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还要兼顾好各方面的利益,照顾好各方面的关系,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承受程度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前社会利益结构多元背景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和谐社会靠谁来建设?“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按我的理解,既要靠全国各族人民,也要靠中央和各级政府。前者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所以报告强调“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和谐社会建设主要靠人民;后者是执政者、国家机器的运转者,其行为对凝聚民心、开启民智、激发民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要想依靠人民,先要靠政府。靠政府的廉洁与公正赢得民众的信心,靠政府始终不偏离民众利益和诉求的执政理念获得民众的信心及对改革的热情与认同,靠政府不断提升的执政水平和能力树立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和合法性,因为只有靠得住的政府才能靠得上人民。
如何锻造一个清廉、勤勉、务实、高效、具有创新精神、富有活力的有为政府,领导民众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执政队伍尤其是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是关键。执政队伍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管理干部原则、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干部考核评价体系、选举办法、民主测评以及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等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这都与政治体制改革相关,绝非一朝一夕。当前首当其冲的是,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活动和制度规范两方面工作。
简而言之,教育活动以领导干部党性修养、优良作风为重点,要求他们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都能成为党性强、人品好、作风正、有本事的公务员。制度规范方面,要加紧落实“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的要求,从制度管理的各个层面切实保证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规范化使用,形成一种有利于领导干部按着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的制度环境。切实执行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的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任内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同时要完善监督机制,把党内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有效结合起来,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以此来保证当前政治体制的良性运行。
以上是我学习“十七大”报告后,对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点认识,多为有感而发,难免有失偏颇,求教大家。
(作者 和平里站退休干部)
上一篇: 【诗词园地】庆祝建国六十周年 |
下一篇: 离退休干部局为老同志祝贺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