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发布 > 工作信息 >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散文随笔】长寿村的秘密
发布时间:2010-01-26 13:54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0-01-26

文 隆 胜


     大批农村青壮年涌入城市打工,为的是能挣到一点钱,以改变自己家庭的经济状况,或修建住宅,或送孩子上学;而如今又出现了一股相反的潮流,即城里人到乡下去买宅基地建房养老,其中以退休人员居多,而选择的地方多为偏远,风景秀丽,空气好的山区或海边,为的是图个清闲,延年益寿,多活几年,也有的是为了投资,给后人留些家产。
     本人没有精力和财力办这种事,但有幸应邻居朋友周宝霞、黄锦华同志的邀请,和老伴儿一起于十月中旬去山东省威海荣成市成山镇的宫格村小住一个星期。期间,周老师带我们到附近不很远的荣成市成山头西霞口、石岛赤山、鸡鸣岛、花斑彩石和威海市刘公岛等风景名胜区游览,给我们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不过,使我们最难忘的还是宫格村。在这里买地建房的除周老师外,还有天津的、宁波的,但这些人此时并没去住。相比之下,周老师却显得相当红火,她的村宅建成时间尚不长,我们已是她接待的第三拨朋友了。村子位于一个既不是平地,又不是高山的一个丘陵地段,土地零碎但肥沃,有一个依山而建的小型水库,地里的苹果已经采摘完毕,冬小麦已露出绿芽,房前屋后是绿油油的菜地,路旁无花果树随处可见。村子离成山镇大约有四公里远,多数人靠步行去镇上赶集,也有人用自行车、摩托车、手扶拖拉机代步,极个别的驾驶小轿车。
     宫格村不大,现在只有一百多户,二百多人,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多数中青年都外出谋职或打工去了。可喜的是在两百多位村民中,长寿的占了1/3,其中七十多岁的有50多人,八十多岁的有20多人,九十岁以上的有2人,九十多岁的人还自理家务,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据说有一个村民活了一百岁,根本不是病故,而纯属老化。死前还在跟村民们说话聊天,说着说着,没声啦,就走了。我认为,这位老者是幸福的,值得的。
     当我思索为什么宫格村会有这么多长寿老人时,令我感触深的是村里保留着朴实的民风和习惯。村里人十分热情、厚道,“二婶”、“二叔”看到周老师家一下来了这么多人,于是把他们家种的黏玉米、胡萝卜、红薯,甚至一个就足有半斤重热腾腾的馒头都送来,摘下的无花果也一盆盆地端来。平时周老师不在,他们不但帮忙照看好家,还把菜地种得好好的。他们对周老师如此,对其他外地来村买地建房的人也一样,而且都是义务的,不索取报酬。老辈子说的“路不拾遗”这个词我本以为从此该从字典里去掉了,可这回在宫格村又让我看到了这句话还活着。村民们都习惯在场坝、路旁晾晒玉米、大豆,黄橙橙一片片,夜里不往回收,居然无人丢失。在城里,我经常听说,在报上看到入室偷盗的消息,可在他们那里明明放在外边,居然没人去拿。说实话,我真羡慕他们呀!他们那里不仅没有小偷小摸,听说连打架斗殴的现象也没有,至少我们在那里的一个星期没有发现一场吵架的,一个骂街的。
       一般说,农村的卫生通常不如城市,尤其是临近大海的村镇,经常会有人乱倒臭鱼烂虾和贝壳、蚌壳,让人难闻难忍,可是宫格村却不一样,他们都到指定地点去倒垃圾,村子里的卫生相对不错。
      可以看出来村民们在享受现代化成果的同时,还保留着一些良好的传统和生活习惯。他们跟城里人一样也用上了自来水、电灯、电话、宽带互联网,用手扶拖拉机耕地和短途运输,然而传统的纯朴的习俗仍在传承着。
       如此看来,宫格村人长寿的原因,也就算不上什么“秘密”了,除以上提到的民风朴实、为人厚道、和善和环境优美、空气新鲜,村子相对比较卫生以外,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做到了“天人合一”。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子里路灯晚九点准时熄灭,打牌的不超过十点准散摊。夜里给人这样一种感觉:“鸦雀无声,伸手不见五指”。他们是地里种什么,收什么,就吃什么,从不种也不吃反季节的东西,主食基本是小麦、玉米、红薯、土豆,蔬菜是白菜、萝卜、茄子、黄瓜、大葱、胡萝卜等等。他们也种小米、大豆之类的作物。他们很少施用化肥、农药这类有害物,一般都使农家肥,麦秸、玉米秆及一切废弃的植物叶苗都返回农田,既环保又卫生。我发现“二婶”烹大馍馍的屉布居然是玉米棒子的包皮叶。他们吃的才真正是“有机”绿色食品。我们城里人哪有这个福分啊?每当我看到一些同学、同事、朋友生病,得绝症,英年早逝,我难过极了,我想,这恐怕都与我们所处的环境和饮食有关吧!
      我多么希望大家真正爱护环境。切实节能减排,返璞归真,让我们呼吸的空气、喝下的水、吃进的食物干净、卫生,减少疾病,活得长一点。


                                 (作者 车公庄站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