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当前位置: 离退休干部局
离退休干部局
写给在职朋友们的一封公开信
发布时间:2010-03-25 15:28 来源: 编辑:离退休干部局
信息来源: 2010-03-25

文隆胜

 

    近年来,每当我听到一些同事朋友生病,甚至英年早逝,我心里很是难过。我还在贝宁常驻的时候,收到赵力同志的来信。他说,患癌症后,手术做得很成功,不久就要返回驻美使馆工作去了,听了以后我很高兴,可没过多久,又听说他返馆后旧病复发又回国了,不久就去世了。那时他正是年富力强,工作得力的时候,多么可惜啊!1993年,我随高运甲部长助理率领的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非洲四国,具体操办的是时任非洲处副处长的高隶同志。他聪明能干,周到细致,办事麻利,外语又好,使这次访问十分成功。可没过多久,他也病了,从使馆回到国内,很快就离开了我们,我连最后一面也没有见上,遗憾终身。近两年多,刘纪抗也一直在生病,我犹豫多次,终于在今年(2009)的夏天鼓足勇气,去肿瘤医院看了他。当时他病得很重,只能倚着衣柜站一会儿,再躺一会儿,连坐都不能坐,两腿肿得跟大象腿似的,我俩都没有多的话说,我尽量找一些话题安慰他,给他打气。因为1992年我们一起在党校学习,他是我们的小组长,毕业论文写得最好,毕业前夕我们又一起去我的家乡——湖北恩施考察,于是,我就讲老同学们的情况和我家乡的发展变化,他低头听着,时不时应一声,他疼痛难忍,靠吃点止痛药缓解。告别时,他用微弱低沉的声音说了句:“谢谢老文!”我强忍着,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很难过。以后我们还进行了短信沟通。现在,他走了,2009年12月14日上午,局里和家属为他举行了告别仪式,庄严隆重,为他送行的人很多。纪抗,“你一路走好”。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我退休已经十年有余。平时我不轻易去单位,主要是怕影响在职朋友们的正常工作秩序,但时不时有事还是要去的,看到一些现象,想到一些事情,想就在职朋友们一些有关健康保健应注意的方面,写一封公开信随便谈谈,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启示和帮助。

我知道在职的同志一般都很忙,很辛苦,但再忙也不能忽视健康,不是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吗?工作要有节制,有张有弛,比如做个工间操,揉揉肩捶捶背也好,不要长时间在电脑前工作,这样不仅会受辐射伤害,还会弯腰驼背,患颈椎病。在高楼里,可以通过窗户远望,以调整视力。时不时把窗户打开一点,换一换空气。不要以为“保健”只是老人们的“专利”,年轻人早一点注意不是更好吗?

    机关食堂实行自助餐,我们有时也出去吃“自助餐”,而且65岁以上的老人还享受半价优惠。我这个人生来就比较“馋”,看到那么多眼花缭乱的佳肴,都想拿一点,可肚子的容量是有限的,拿来的东西吃不完,又舍不得丢,怕浪费,就勉强吃下去,撑得难受,一次两次还不要紧,但经常如此,那就成问题了。所以,不如先少拿点,不够,再去取。如今还免不了要在外面聚会、应酬,不管朋友如何相劝,也不要多食、过饮,特别是白洒。

    人都是会生病的,有不适之感,一定要早检查,有病早治疗,不要硬挺着,常常会因为年轻气盛,把一些病苗掩盖起来,等真不行的时候,再治可能就晚了。我1999年体检发现消化道有情况,医生建议做一次肠镜检查,果然发现结肠上长了一个8公分乘4公分的息肉。做手术之前,连外科主任也不敢相信,这么大的瘤子会是良性的,手术后检验诊断书是这样写的:“疑有癌灶”。如果不是发现得早,不切除的话,我今天恐怕就不能在家给朋友们写这封信了。术后我既没做化疗,又没服任何药物,直到今天,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有病不要害怕,今天的科学水平,除了绝症,大多数病都是可防可治的,关键是要自己有一个好的心情、合理的膳食、足够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医生的话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因为今天有人把医疗也当成了“产业”。药不可不吃,也不能多吃,不是有“是药三分毒”的说法吗?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一些简便易行的保健措施,比如泡脚、刮痧、按摩、烤电等,土办法管大用,既节约又省时,何乐而不为呢?

    在职的朋友不像我们这样宽松、自由,要充分利用周末、长假和带薪假。周末可与家人到郊区走走,换换环境;长假和带薪假,则可出去旅游,调节调节心情,还可接触社会,增长知识。“磨刀不误砍柴工”,“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这两句话说得多么辩证啊。今天,我们有这个机会,也有这个条件,为什么不做呢?

    因为我们是过来人,想就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体会、经验和教训介绍给在职的中青年朋友,希望朋友们做一个既有丰富知识,又有工作能力,还有健康体魄的国家公职人员,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滋有味。


                            (作者 车公庄站退休干部)